中关村:正在用层出不穷的创意创新吸引全国全世界的眼球
春华秋实,秀色可餐。揆数去岁中关村科技创新的亮点,令人耳目一新。作为首善之区创新力量的龙头,“中关村正在用层出不穷的创意、创新,吸引着全国、全世界的目光”。中关村创新示范区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在全国的占比均为“三分天下有其一”。据悉,全国共有25项专利获2013年中国专利金奖,中关村企业获4项,占比达16%。中关村贯彻“走出去”的方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中关村管委会目前已经设立了10个海外联络处,遍布硅谷、纽约、东京、多伦多、伦敦、慕尼黑、悉尼、赫尔辛基、布鲁塞尔和台北市。中关村的143家企业在海外设立了457家分支机构。中关村创业企业逐年增加,已由2010年的3600家发展到2012的4800多家。特色之一是“技术创新‘顶天立地”。在中关村,科技创新的成果既能“顶天”——攻克尖端;又能“立地”——惠及民生,让老百姓分享科技硕果。既有世界瞩目的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又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餐厨垃圾”处理设备。特色之二是“创新支持无处不在”。在国家“6+1”政策的鼓舞下,陆续出台一系列可行的细分落实措施,让科技创新获得“政策红利”,被海归誉为中关村的“魔力”。特色之三是“创新足迹踏遍全球”。跨越时空的“虚拟”孵化是管理创新。据悉通过中关村虚拟孵化的企业数量已超过2万家,催生的投资案例约2千余起。这一喜人的孵化业态表明——“中关村不只是北京的中关村,也是中国的中关村、世界的中关村。要站在全国和首都战略发展高度上审视自己的功能和定位,向全球创新中心迈进。”管委会主任郭洪如是说。
中关村核心区培育知识英雄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辞旧迎新之际,回顾中关村核心区去岁改革创新举措,令人心潮澎湃。《进一步加快核心区科技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展“三年路线”、践“五项工程”,是新时期创新发展的升级版。“核心区中小微企业助力计划”破解小微企业的诸多困难,迎来小微企业发展的春天。纲举目张,在“2013中国·中关村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峰会”上,海淀小创意撬动大产业,助力创意产业引领“中国制造”博得喝彩声,综合实力稳居北京首位。海淀打造生物工程和新药产业高地尽显多项优势,在生物育种、生物制药、新型疫苗等多个前沿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海淀文化科技融合激发文创产业活力,大创意“预演嫦娥探月”、“再造三山五园”尽收眼底。昔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告别“大卖场”时代,向“创新街区转型汇聚高端产业。中关村特色的“车库咖啡”走出国门在斯坦福大学附近开分店。回顾“在波澜壮阔的岁月中书写传奇”的“知本家”,海淀更是令人仰慕。如今,中国商业界的巨子柳传志创立的联想集团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生产商,人们不会忘却30年前他决定“下海”时的情景。新东方俞敏洪桃李满天下,他张贴小广告的囧态让人挥之不去。百度的李彦宏让国人实现了搜索世界的梦想,邓中翰的“中国芯”增强了中国人圆梦信心,王文京勇敢地跳出龙门给改革者做出榜样,雷军卧薪尝胆“软硬兼施”让小米成为金米立足世界……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带领新浪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王志东,“中关村第一村民”纪世瀛,更有那些甘做“铺路石”的海淀区党委区政府的领导干部——他们是小微企业的“大孵化器”,助力创新者问鼎的幕后英雄。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中关村核心区呼唤更多的创新者。
王安顺:坚持创新驱动,中关村要成为全国创新的旗帜
春草有情,大地含绿。“中关村人”回想起去岁国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诸位常委在中关村调研时的讲话,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涵义和重大意义领会得更加深刻。创新,就是要在深化改革中寻找不竭的动力,要向体制机制索要不息的活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惟有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才能完成中关村人的神圣使命。中关村是北京科技创新、转型发展方面的一面旗帜,成功的奥秘何在?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披露——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中关村发展的活力。2013年的前三季度,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的总收入增长超过20%,其利润总额增长35.9%,每天诞生11家科技企业。在分析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之原因时,王安顺市长指出:中关村的发展,得益于坚持创新驱动,打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最大限度释放出科技生产力。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支持指导下,我们大力推进政策创新,落实先行先试的一系列特殊政策,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促进高端人才聚集,促进科技金融创新,支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组建19个国家部委、31个市属部门参与的中关村创新平台,初步形成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今后,我们要牢固树立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意识,继续深化科技体制创新,完善吸引高端人才政策,切实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
厉以宁回答“中国产权改革到现在为止尚未完成”之问
有中国经济学界“泰斗”之誉的厉以宁教授,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回答“中国产权改革到现在为止尚未完成”之问,给人深刻启迪。“没有产权界定谈不上市场经济”;“土地确权是农村改革最重要环节”;“国有企业行政干预太多”;“民营企业产权必须清晰界定”;“收入的初次分配更重要”;“福利刚性要量力循序渐进”;“新型城镇化的模式是‘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仍然需要推进产权改革。因为不妥善解决农民的产权问题,不继续解决剩下的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问题,我们的市场经济就很难发展成为有效的市场经济。国有资本体制改革分两个层次:高层次的是国有资本配置体制的改革,低层次的是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今后,国有企业应一律按法人治理结构来管,因为它们已经是股份制企业了,有些已经是上市公司了,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关于民营企业改革问题,我提出不用“体制改革”这几个字。因为用“体制改革”会引起误解;民营企业会误以为是要国有化!我提出用“体制转型”。所谓体制转型,是指民营企业的产权必须清晰,必须界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既不是“国进民退”,也不是“国退民进”。它们的目标是双赢,当然,双赢的目标现在还做不到。因为它们还不完全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所以今后要有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要有民营企业体制转型。关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我的基本思想是:初次分配是重点。这跟一些人的看法不同,我的观点很明确,初次分配更重要。福利刚性非常重要。中国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要去攀比。当前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要考虑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应该是: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