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记者 陈向国
“在客观分析判断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的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在从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新视野,客观分析生产对生态环境要求的前提下,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总体的部署,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势在必行、事在能行、行则必果。”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巡视员关锐捷,在谈及建立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紧迫性时如是说。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农业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淡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各种要素的总称,是农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而如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生态环境有日益恶化的趋势。
关锐捷
现任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经管总站巡视员、研究员,兼任中共中央党校客座研究员、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副会长、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全国渔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等职。长期从事农业农村经济、渔业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在理论界、经济界有积极广泛的影响,其多部重要理论专著和大量研究成果,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银行等国际组织和国内高层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相继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图书奖”、河北人民政府图书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和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等。
记者:人类活动对农业生态产生负面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农业生态方面有哪些恶化的表现?现状如何?
关锐捷:总的来说,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增加了全球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中国的情况更是无法让人乐观: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有专家认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00万公顷,占全部国土面积的38%。全国19.4%的耕地受到污染,其中中度、重度占2.9%;70%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记者:现在都在说农地质量下降,真实的情况如何?
关锐捷:总体而言,我国耕地质量普遍偏低,存在土壤养分失衡、肥效下降、退化严重、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全国高、中、低产田的面积分别为5.4亿亩、7.1亿亩、5.7亿亩,分别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9.5%、39.0%、31.5%,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0.3%。全国耕地因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渍化、酸化等原因导致的退化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全国大部分地区耕地有机质含量在0.5%~2.5%之间,属于较低水平。由于荒漠化导致草地退化,在全国可利用草地约33.6亿亩中,退化面积达85%,严重退化年均3000万亩。
记者:如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对农业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关锐捷:由于温室气体含量的不断增加,气候专家预计,到2025年全球气温将上升1℃,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1.5~4.5℃,在过去的100年海平面已上升10~15厘米,再过10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100厘米。温室气体的逐年增长不仅影响地球表面热能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化,而且导致了大气层中臭氧层的破坏,引起了地表紫外辐射强度的增加,对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据美国与菲律宾联合研究的资料显示,气温每上升1℃,粮食产量将减少10%。
记者:现在在政府层面、舆论层面都在极力提倡节约用水。为什么会缺水?我国的情况如何?对农业会产生怎样的不良影响?
关锐捷:虽然地球的70%面积覆盖着水,但只有2.5%是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目前,全世界有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约1/3人口生活在面临中度和严重水紧张的地区,世界人口的2/3或近55亿在2025年也将有面临这种局面的风险。政府间气候变化组织(IPCC)的资料显示,到2025年,发展中国家水资源供应对作物最高产量的满足程度,将从目前的86%下降到75%;发展中国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由灾害气候引起的粮食产量将减少3%~5%,其中亚洲国家将减少5%~8%。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列世界第88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
记者: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关锐捷:还体现在绿色屏障锐减和土地严重退化上。这里就不再详说。总而言之,纵观世界及中国,农业生态环境有持续恶化的趋势。面对这样的趋势,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认清这种形势:因为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抗拒这种恶化趋势的能力远不如发达国家。
农业生态环境是在内外因素的夹击下,出现了明显的持续恶化的趋势。恶化的根源是恶性循环。必须正视这种糟糕的状况,唯有如此才能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记者: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都有哪些?
关锐捷: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诸如公路建设、矿业开发、自然灾害等等因素。
记者:大家常说“要想富修好路”。那么公路建设是如何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呢?
关锐捷:公路的修建对生态环境、土地利用、水利水文、水土资源、生产生活等都直接或间接产生负面影响。如高速公路的建设是带状工程,涉及面广,对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大,会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失调、气候异常、噪声、废气和尘埃等,公路运营后路体分割了生物的生存空间,公路附近的动物容易被汽车撞伤、轧死;由于汽车废气、噪声、有害物质的产生,使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空气、水、土壤)逐渐恶化,引起生物发育不良,繁殖机能减退,疾病增多,抗病能力下降,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甚至影响整个生物群落。因此在修建公路时,必须做全面而严格的环评。
记者: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矿业开发使一些矿产丰富的地区先富了起来。矿山开发对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关锐捷:多年来,矿山企业普遍存在重资源开采、轻环境保护的问题。部分国有大中型老矿山历史包袱过重,矿区土地破坏面积大,地质灾害隐患严重,恢复治理任务艰巨;众多小矿只顾采挖资源,不顾环境保护,造成采区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许多矿山废石、废渣、废水随意堆积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特别是尾矿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利用,既不利于资源二次开发,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矿山企业选矿废水不经处理排放,排放的废水占工业废水的10%,严重污染水体和土壤;采矿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占工业固体废弃物的80%,金属矿山附近尾矿废弃物排放达50亿吨,煤矸石已达40亿吨,并以每年4亿~5亿吨的排放量剧增;采矿占用和损毁土地近9000万亩,全国复垦率仅为20%,大量老矿山的塌陷区、排石场、尾矿坝都亟待治理。
记者:农业生产自身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怎样?
关锐捷: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中国农业土地资源已接近超强度利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的使用,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重要途径的同时,超量使用、高毒低效、浪费惊人、无人管理等现象在一些地区普遍存在。农业污染问题已相当严重,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记者:请分门别类谈一谈。
关锐捷:农业污染问题主要是在三个方面:种植业、畜牧业和废弃物。种植业是中国农村的主要产业,也是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由种植业产生的污染来源主要包括在种植产业中施用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增加产量或维持高产,主要靠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全国2012年施用化肥折纯5839万吨,比2000年增40%多,化肥当季利用率在30%左右,约为国际利用水平的一半,化肥总投入占农业生产成本、物资费用加人工费用的25%以上。自上世纪80年代初至2009年,我国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水平提高了73%,每公顷增长到4871公斤,而化肥投入量增长了423%。我国化肥平均施用量已达到每公顷444公斤,分别是法国、德国、美国的352%、370%和766%;过量施用化肥所产生的氮氧化物每公斤对增温的影响大约是二氧化碳的298倍。全国每年农业生产使用农药181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有效利用率35%,其余皆漂移、流失,对土壤、水源、空气及农副产品产生污染,致使田间害虫天敌的大量死亡,既造成了环境污染,又破坏了生态平衡。中国农用薄膜产量238万吨,占世界农用薄膜总量的60%以上,是世界其他所有国家总和的1.6倍,每年40%没能回收。广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堆积在田边地头、水塘沟渠,影响农村环境卫生。
记者:畜牧业排放物和农业废弃物的影响有多严重?
关锐捷: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量巨大。据专家估算,全国畜禽粪便年排放量超过40亿吨,是工业有机污染物的4.1倍,大部分没有得到处理利用直接排放,对农业环境带来极大威胁。废弃物指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植物秸秆和蔬菜废物。我国每年约有1.4亿吨秸秆被露天焚烧,约占其全年产量的1/5。由于秸秆在露天环境下多为不完全燃烧,产生大量危害人体呼吸道的污染物。焚烧引发的浓重烟雾,容易造成电线、电缆、通讯线路等公共设施损坏,引发火灾,甚至导致能见度下降,屡屡延误航班正常起飞、妨碍高速公路正常运行。同时,农田表层3~5厘米土壤的有机质,也因为秸秆焚烧造成大量流失。
记者:如上所述,外在因素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而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也产生了负面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不良影响,恶性循环已经形成。究其根本,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恶性循环?如何使这种恶性循环早日停止?
关锐捷:农业不仅具有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食物和工业原料的生产功能,而且具有保护自然、稳定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然而,农业的生态功能既不能直接转化为农业经济效益,更不能直接转化为农民收入,而是间接地体现在周边的生态环境、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在农业生态建设上,做出贡献的往往是上游地区、农业地区、经济薄弱地区,而受益的大多是下游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做出贡献的主要是农业、农村和农民,而受益的则是整个经济、整个社会和整个人类。
总之,影响与危害农业生态环境乃至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的因素,不仅包括自然因素在内的外在因素,而且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以及农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的自身因素,同时还必须考虑政府和消费者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非经济要求。也就是说,合理合法地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者利益造成危害或负面影响予以经济补偿,促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