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出没,请注意!
文/杨 凯
流入中国的热钱与美国国债利率有直接关系,美联储2009年开始推出量化宽松后,美国国债利率下降,通过虚假发票流入我国的游资便开始逐步增加。
“热钱”,如同一群嗜血的秃鹫,每次出没在金融危机中都要给各经济体留下仍然隐隐作痛的疮疤:1992年欧洲爆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货币危机,当时英国和意大利经济不景气,而德国实力很强,德国加息引起国际游资抛售英镑和里拉,抢购马克,致使前两者汇率大跌,各国央行注入上百亿英镑的资金进行干预,也无济于事。事后,芬兰、意大利和英国不得不宣布退出欧洲货币体系;1994年国际游资出击墨西哥,比索20天内贬值405,利率攀升,股市大跌,并购波及阿根廷、巴西、美国等;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热钱”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直接引发并加剧了危机,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者“低买高卖”,大量抛售当地货币,迫使当地货币贬值,然后再将贬值后的当地货币买回,实现盈利。
“热钱”,即国际游资,对于一国经济所造成的实质性危害,不仅仅在于其短期涌入后迅速在楼市和股市造成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资本泡沫,从而导致实体经济中的资本追逐短期利益,带来整个经济体的资源错配。而在其随后迅速撤出的过程中,一方面以股价和楼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暴跌,另一方面使得在资本市场追逐短期利润的实体投资空心化,从而造成实体经济的崩溃。正如经济学家谢国忠所说,“其实热钱进来并不可怕,怕的是它走。”
“热钱”就如同追逐血肉的秃鹫,不仅嗅觉敏锐而且会蜂拥而上。由于我国政府对汇率的管制,这让许多“热钱”投资者相信人民币的价格是低于市场价的,所以他们借入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稳赚升值收益。法兴银行对我国贸易数据的解读中曾有这样的描述:“我们在中国大陆的旅途上所观察到的,令我们相信是存在大规模投机性资本流入的。我们交谈过的几乎所有企业都承认,它们正在进行一些方式的利率套利行为——预期人民币会进一步升值。我们估计,这对贸易规模增长数据(包括进口和出口)形成的偏差约为3-8个百分点。”
据非盈利机构GFI(Global Financial Integrity)的研究,他们通过测算香港来自大陆的出口数据和大陆官方出口数据的差距,计算出伪造发票的金额,得出结论去年有接近1000亿美元资金通过伪造出口发票潜入我国。这些资金进入我国后流向高息贷款、房地产等领域,另据GFI计算,自2010年以来资金的数额就开始上升。流入中国的热钱与美国国债利率有直接关系,美联储2009年开始推出量化宽松后,美国国债利率下降,通过虚假发票流入我国的游资便开始逐步增加。
由于我国对外汇管制开始放宽,国际热钱进入国内的成本逐渐减低,在讨论政府应对国际热钱流动的政策选择时,市场分析人士也都注意到了政府的多难处境。如通过加息或升值,除了会对经济复苏和结构调整带来沉重压力,还将在短期内诱发热钱的进一步涌入;而以政策限制的方式来“围堵”国际资本,由于热钱来源和进入国内市场渠道的多样性,监控和限制热钱流动的成本极高而效果有限。据有关研究显示,国际热钱跨境流动的方式多达上百种,而且随着政策变化而不断更新,短期内即可令数十亿乃至上百亿资金进出国境。
热钱的存在,根源在于信用货币制度的出现和脱离实物经济的货币运行方式。而我国政府要想打赢这场对阵“热钱”的战争,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阻止境外热钱入境的法制建设。更加完善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由于热钱进入的直接诱因是人民币的升值,所以人民币汇率改革是遏制热钱最根本的措施。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扩大汇率的浮动空间,逐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这既可避免国外对人民币不合理的预期,又是适应经济资本全球化的根本要求;第二,进一步消除内外资不平等待遇的法规。目的是从引资制度上阻碍热钱投机。这样做不但有利于抑制不必要的资本流入,缓解汇率升值压力,而且还会有效抑制目前正在出现的经济过热;第三,进一步提高银行汇兑体系合法性和安全性。进来的热钱最终会通过银行这条合法途径或者继续留在国内,或者大量抽走,所以把好银行这个关口是非常重要的。
2013年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便加强了对异常外汇资金流入的监管。继5月份《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后,外汇局又于12月初发布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外管局发布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13年11月底已查验虚假转口贸易单证1076份,涉及企业112家,涉嫌违规金额超过25亿美元。
而日前召开的2014年央行工作会议中,央行确立了八大工作重点,其中“深化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切实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位列第五,足见防范热钱仍将是今年的主要工作之一。从今年1月份开始美联储就将缩减量化宽松规模,这有可能导致更大规模的热钱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因此,央行在今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在热钱持续涌入国内的压力下,货币政策在一段时期内将维持中性偏紧的取向,而且央行及相关部门会继续将政策施力重点放在对热钱的“围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