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涛 魏海良
对随军家属就业安置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李 涛 魏海良
近期,我们对驻地所属部队的随军家属就业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总的感到,各级党委高度重视随军家属就业工作,能够从稳定队伍、凝聚军心、促进部队建设的高度,把随军家属就业作为落实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尽力为干部排忧解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社会形势、家属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随军家属就业率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刚性政策,不得就业。近年来,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出台了很多政策性文件,但部分内容缺乏规范的、具体的操作办法和硬性指令要求,往往中央和各省市之间不能有效衔接,执行中大多因过于笼统含糊而得不到有效落实。特别是《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办法》颁布实施已有大半年之久,至今许多地方政府未予落实。
二是缺乏安置渠道,不易就业。因军地双方信息互通、相互沟通协调机制欠缺,造成工作岗位和就业需求不匹配,就业对口率和成功率较低。同时受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和市场经济影响,行政和事业单位编制精简,非公有制企业增多,企业自主权增大,政府在就业上的指令作用淡化,随军家属计划性就业的渠道越走越窄。
三是缺乏职业技能,不善就业。有的随军家属文化程度较低,年龄偏大,没有特长,就业竞争能力相对较弱,与现代企业的用工条件有较大差距。
四是缺乏就业资源,不宜就业。各部队的内部现有就业岗位较少,且大部分早已饱和。此外,随军家属中绝大多数是由外地投靠到部队驻地落户的,在自谋职业的过程中普遍缺少社会资源,导致随军家属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不高。
五是缺乏工作精力,不便就业。受部队工作性质影响,随军家属往往一个人承担着家庭重担,她们既要抚养年幼的,又要照顾年老的,还要料理家里的,导致被家庭“捆住手脚”,确实没有时间和精力出门务工。经统计,约有54%的随军家属因家庭负担重无法就业,甚至有些已经就业的也因需照顾家庭而被迫辞职。
六是缺乏事业志趣,不愿就业。有些随军家属长期耽于家务,脱离社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心存恐惧;有的经历过几次就业挫折后失去信心,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心存抵触,有的甚至认为在外风吹雨打、吃苦受累,还不如平平稳稳在家享受补贴。
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事关军队稳定大局,事关部队官兵及家属切身利益。在当前地方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就业压力和竞争力日益凸现,军队随军家属人数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必须站在促进部队建设和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高度,不断抓好随军家属工作落实。
一是完善制度机制,解决不得就业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保障政策有效落实的情况反馈、检查督导、责任追究等各项机制,硬化细化各类措施,增强制度的操作性和执行力。比如,对于随军前是在编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外地家属,要有强有力的指令性安置,消除她们“辛辛苦苦好几年,随军回到毕业前”的忧虑;对非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工家属,政府要与企业搞好沟通协调,安排适合的岗位。同时,要把具体工作落实情况与评选双拥模范城市、双拥共建单位相挂钩,明确具体指标,严格检查落实。
二是加强军地协调,解决不易就业的问题。加强军地协同,定期组织召开军地协作会议,研究解决家属就业难题。通过密切协作、信息互通,使地方及时了解随军家属就业意向,部队实时掌握地方用人需求。同时,军地共同研究出台相关政策,通过指令性政策确保随军家属就业工作有保障,努力解决“对口调动难、换岗择业难、兼顾家庭难”等突出矛盾问题。
三是加大培训力度,解决不善就业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坚持把提高随军家属能力素质,作为解决就业难题的重点下大力抓好抓实。针对随军家属创业缺经验、应聘缺学历、选岗缺技能等问题,积极协调驻地政府依托地方培训机构建立就业培训基地,为随军家属提高就业技能创造便利条件。要突出培训专业重点,根据能力素质、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类别,采取集中授课、个别辅导、帮结对子等措施,对随军家属进行知识、技能“充电”,为随军家属提供高层次的就业培训,并发给相应的上岗证书,帮助她们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四是深挖就业资源,解决不宜就业的问题。着眼随军家属就业需求日益多元和政府安置能力有限的实际,开拓思路、大胆发展,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一方面要充分挖掘部队内部资源,比如依托部队营房开设小卖部、饮食店、理发店、干洗店、裁缝店等经营个体,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根据驻地情况,协调地方政府增加对随军家属就业的帮扶措施,比如采取优先选择岗位、优先办理资格认定的办法,推荐家属到企业、街道、社区等公益性岗位任职;鼓励支持家属自主创业,积极帮助考察论证项目,研究优惠政策,联系办理各种手续,协调解决启动资金等。
五是加大帮扶力度,解决不便就业的问题。各级要主动出谋划策,积极筹措资金,切实为随军家属帮困解难。比如,由部队提供场所开设学生“小饭桌”“托管班”,既可增加家属就业的安置岗位,又可解决忙于家务无暇就业的实际困难。
六是加强教育引导,解决不愿就业的问题。各级要通过大力宣传随军家属就业成功典型等办法,不断引导官兵和家属转变思想,努力提高参与社会竞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条件的单位可创办随军家属就业互助联谊小组等群众性组织,使家属在互相交流中抓住机会、增强信心。
【作者系91286部队干部处副处长、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