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笑清
(西藏民族学院 外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作为人们社会交际中频繁使用的一种礼貌言语行为,称赞语近几十年来一直是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语篇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多数研究主要从静态的角度分析称赞语及其应答语或者是英汉称赞语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化以及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加强,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也直接促进了汉语的发展。汉语中固有的语言模式悄然改变,大量的新词、新用法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之下,本文试图从动态的角度探讨汉语称赞语在词汇选择和句法层面的变化,进而从顺应论角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国外研究称赞语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且成果丰硕。以汉英称赞语为主题在国际上较为著名的学者是Chen[1]和Ye L.[2],随后国内的研究者也将其作为研究焦点,如左焕琪、施家炜等。这些研究主要分析称赞语及其应答语或者是英汉称赞语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且都是从静态的视角来看的,忽视了人们的言语选择会随着文化和人们思维方式改变而发生变化。文化结构理论最早由梁漱溟提出,庞朴后来进一步将其系统化。根据他们的研究,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最外层的物质文化,中间部分的物质化的意识和社会文化(理论、系统、社会形态)以及核心层的心理和意识层这三个层面构成。按照以上理论,He Minzhi[3]详细讨论了文化的动态性。他认为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社会文化也会发展变化。异质文化的交流起始于物质层面,进一步影响到思想意识层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变化必然导致人们言语选择的改变。因此,当我们研究语言现象时,应该时刻留意物质文化的变化导致社会文化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于人们言语选择的影响。
本文采用动态性的视角,使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近年来汉语称赞语在词汇选择和句法结构上的变化进行调查分析。定性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和访问式调查。定量研究包括对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并以表格形式展示。然后运用Verschueren 的顺应论,探讨汉语称赞语词汇变化和句法结构变化的原因。
为了便于比较分析,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受试为陕西咸阳某民族院校汉族在校大学生。在访问式调查中,笔者根据当时的情境(比如某个同学口语比赛拿了奖项,某个同学帮助了别人等)询问学生如何表达称赞。调查问卷包括该校120 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
表1 称赞词汇的变化单位:%
为了探讨汉语称赞语在词汇选择方面的变化,笔者将本研究与周艳丽、张发祥[4]的研究进行了对比。从表1 看出,“漂亮”“好”“不错”仍然是使用频率居前三位的词汇,但是三者的使用频率从51.17%下降到35.5%。一些词如“拉风”“型男”不再那么受欢迎,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相似意义的词如“给力”“出彩”“男神”“女神”“奇葩”等。另外从总计来看,研究中只统计出了69.4%的高频使用词汇,这说明学生称赞语的使用呈现多样化趋势。在研究中笔者也发现,为了凸显自己的个性,大学生倾向于使用一些网络流行词汇,如“潮”“萌”“萝莉”“学霸”“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等。另外,大学生的称赞语也不乏调侃和幽默的特性,例如用“爱迪生”“多功能”“百度”等赞美对方睿智聪明、见多识广,用“土豪”赞美对方出手大方。
表2 常用称赞句式比较单位:%
为了分析称赞语的句式变化,笔者将本研究与左焕琪[5]及施家炜[6]的研究作了对比。本研究在此印证了以上两位研究者的看法,即汉语称赞语句式的确具有程式化的特征,绝大部分的称赞语主要采用了以上6 种句式。
由表2 看出,“你/名+(副)形”和“你/名+动+得+(副)形”这两种句式仍然是大学生最常用的称赞句式,但是其使用频率发生了显著变化。相比前两次研究,以上这两种句式较长的称赞语在本次研究中使用频率有明显下降,而句式相对较短的“(副)形+名”的使用频率却有了较大提高。这表明了称赞语的使用呈现简化缩短的趋势。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研究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句式,即“副+名”句式。尽管“副+名”句式结构并不符合传统汉语语法,但是诸如“很淑女”“很男人”“特萝莉”等却成为大学生的常用称赞句式之一,可见此类言语现象背后定有其特殊的语用意义。接下来本文将从Verschueren 的顺应论角度出发,探讨汉语称赞语的词汇选择和句式产生变化的原因。
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7]在其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一书中首次提到语言顺应论(theory of adaption)。他认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促使语言使用者不断地在言语交际中对语言结构和语言策略进行恰当选择。顺应论包括语言结构的顺应和语境关系的顺应两个方面,二者分别是语言使用中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前者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手段,后者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本研究主要从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两方面分析其语言结构产生变化的原因。
心理世界主要包括语言使用者的情绪、愿望、意图和性格等认知情感因素。交际中语言的选择正是顺应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现在的在校大学生主体都是“90 后”,他们生活在改革不断深化,社会转型加剧,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他们自信自恋且乐于表达自我,自我中心意识较强,难怪“男神”“女神”“奇葩”“出彩”等成为他们使用频繁的称赞语。他们讲求实效与速度,“副+名”的语言形式简练有力,正好符合他们的要求。从性格特点来讲,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张扬,凡事追求“酷”“炫”,他们的语言喜欢标新立异,诸如“呆”“萌”“给力”“百度”“爱迪生”等不但语言结构简洁有力,而且比喻新奇,正好顺应了他们求简求新的心理特点。从另外一方面讲,伴随多元化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同,大众接受心理日趋成熟,使得人们乐于寻求新的语言形式来表现个性,张扬自我。在此背景之下,受众群体对新奇用法也越来越有亲和力或容忍度,使得“很男人”这类语言形式虽不符合语言表达习惯却越来越流行,且衍生出了很多类似的“副+名”的表达形式;使得“牛叉”“牛掰”这种虽不文雅的语言现象并没有在刚开始出现的时候的一片质疑声中“销声匿迹”,而是在词语所指有所变化的情况下得到某种默认和许可。
顺应社交世界就是指语言使用者的言语行为必须符合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语言社团的交际规范。21 世纪以来,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层面就是媒体环境的变化,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刻,网聊、微信、博客、播客、飞信等新兴媒体大量涌现,产生了大量的新词语、新观念。大学生思想活跃,喜欢追新求异,因此一些网络流行语能很快被他们使用,甚至是在使用过程中创造新的词义,例如“土豪”就被用来指同学之间出手大方的人。作为网络上最为活跃的团体,他们甚至自创了所谓的“火星文”,例如:3Q 古力I,I 会努力D(谢谢鼓励我,我会努力的);I 服了U(我服了你);哥(姐),您是哥(姐)(您厉害);等等。当这些新兴语言被用于称赞别人的时候既凸显了言语使用者的个性又不失幽默风趣。
综上所述,汉语称赞语近年来在词汇及句法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称赞词汇选择呈现多样化趋势,句式呈现简化缩短的趋势以及新句式“副+名”的出现,而此种语言趋势正是言语使用者顺应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结果。
[1]Chen R.Responding to Compliments: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Chinese Spea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3,20(1).
[2]Ye L.Complimenting in Mandarin Chinese[M]//Kasper G.Pragmatics of Chinese as a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1995.
[3]He Minzhi.The structure of cultur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some critical comments[A].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周艳丽,张发祥.从顺应论视角看近年来汉语称赞语之变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3).
[5]左焕琪.美国英语与汉语中称赞与答语的不同表达方式[A].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外语学习[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17~136.
[6]施家炜.汉英文化称赞语对比分析[J].汉语学习,2005,(5).
[7]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J].London:Arnold,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