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艳
(宜宾学院 政府管理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我国对于模糊语言学的研究起步于20 世纪70年代末。1979年,北京师范大学伍铁平教授率先将模糊集合(Fuzzy Sets)理论引进中国,并运用于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其发表在《外国语》1979年第4 期上的论文《模糊语言初探》,是我国最早运用模糊理论对语言模糊性进行研究的论文,它标志着模糊语言理论在中国的诞生。
此后,伍铁平教授接连发表有关模糊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此同时,我国其他学者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兴趣浓厚,发表了大量模糊语言研究论文。在此基础上,伍铁平教授将已经发表的论文进行全面整理和扩充,最终形成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模糊语言学的专著——《模糊语言学》。该书作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现代语言学丛书”之一,于1999年11月出版,为读者展现出语言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
伍铁平教授在构建模糊语言学理论体系时,运用认知语言学原理,从理论到应用确立了该书清晰的理论框架。《模糊语言学》全书包括三编十八章。
第一编“模糊语言通论”,共计九章。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证明语言的模糊性质,详尽地说明了语言中精确和模糊的相互转化现象以及词义向其反面转化等相关问题。
第二编“模糊语言和词汇学、词典学、词源学”,共计五章。作者先从词汇学角度分别对某些实词和虚词的模糊性进行研究,然后探讨了颜色词、味觉词、温度词的模糊性质、成因以及特点,最后从词典编纂和词源学的角度进一步分析语言的模糊性。
第三编“模糊语言和修辞学、语用学”,共计四章。这部分内容前半部分主要将模糊理论与修辞学相结合,后半部分则是从更大的范围对模糊语言理论的解释能力以及模糊语言的语用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从本书清晰的理论框架中可以看出其充实的内容。这主要体现在该书的研究对象涉及语言学内部研究和语言学外部跨学科研究方面,具体包括语义学、词汇学、语法学、句法学、训诂学、词典学、词源学、修辞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哲学、文学、社会学、法学、数学、逻辑学、生物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等等。
伍铁平教授具有深厚的外文功底,通晓英语、俄语等多种语言。他早年曾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学习过,具有一定的理科基础。这些学习背景都使得伍铁平教授的研究视野十分开阔,善于将研究对象放到语言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中外多学科系统之中进行综合研究分析。
比如,在第十一章“颜色词的模糊性质”中,伍铁平教授为了论述颜色词的模糊性在四个方面的表现,对希腊语、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拉丁语、法语、德语、日语、立陶宛语、绍纳语、祖尼语、汉语(包括方言)等多种语言进行调查研究。同时,伍铁平教授在这部分内容中引入了凯保罗和麦克丹尼尔用札德的方法分析基本颜色词所做的光谱图、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1773—1829)和亥姆霍兹(1821—1894)著名的“三色论”色觉学说、俄罗斯学者谢米亚金关于俄罗斯儿童正确辨别颜色的调查等内容,充分运用了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相关理论。
伍铁平教授博学多才,通晓多种语言,因此在论证有关模糊语言问题时的举例和引证总是广征博引,取材丰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借助于深厚的外文功底,伍铁平教授查阅了不少有关模糊理论的外文资料,取材涉及多种语种。比如,书中引用了国外许多学术大家的理论和见解。在第四章“模糊理论的诞生及研究对象与正名问题”,就引用了莱布尼兹、厄尔曼、恩格斯、田中幸吉等多位外国学者的著述材料。再如,在第十四章“语言的模糊性和词源学”中,作者的举例不仅有中文,还包括英语、法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十多种语言,取材上涉及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美学等多门学科。伍铁平教授通晓多种语言的语言素养,使得《模糊语言学》一书的取材十分丰富,成为本书的一大亮点。
(2)大量引用古代文献的论述。本书虽然大量引用国外学者的理论和见解,但仍然以汉语(包括古汉语)为主要语料,援引了国内诸如许慎、段玉裁、黄侃、赵元任等学者的观点。其具体内容中古代文献的引用值得一提,比如,在第一章谈到通感现象时,不仅有国外语言的例证、汉语方言的例证,而且引用了《孔子家语》、荀子的《正名篇》、我国医书《审视瑶函》中的文章《目为至宝论》《说文解字》等古代文献。再比如,在第四章论述“模糊理论的诞生过程”这一问题时,除引用杨国璋等《当代新学科手册》、钱钟书《管锥编》、王力《龙虫并雕斋琐语》、1948年赵元任《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以及吕叔湘与朱德熙1980年分别为《汉语语法丛书》及《马氏文通》所作的序言等文献资料外,还引证了我国的《老子》《易经》《楚辞》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等中国古代文献资料。
伍铁平教授以严谨的学风著称于学术界。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
第一,他在书中说明问题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论证,以求缜密。比如,在第一章中为了说明“早晨”同“上午”“下午”同“傍晚”“傍晚”同“夜晚”之间没有一条截然分明的界限,且“就是这样一条模糊界限,在不同语言之间差别还很大”[1]3,作者同时列举了《小罗伯尔法语词典》、瓦里希(G·Wahrig)主编的《德语词典》(1972年)、苏联科学院出版的17卷本《现代标准俄语词典》、苏联科学院出版的4 卷本《俄语词典》《简明牛津英语词典》、怀尔德(H·C·Wyld)编的《通用英语词典》(The Univers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956年)、埃克兹利(C·E·Eckersley)编的《供外国学生用的基础英语》(Essential English for Foreign Students,Longman 出版社,1972)、《朗曼当代英语词典》(英国,1978)等好多部辞书上的解释加以说明。这样旁征博引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论证的可信度,其严谨的学风可见一斑。
第二,注重用思辨的眼光来分析问题。本书中提及了古今中外多位学术大家的理论和观点,但作者并不因为对方是学术大家就对其一味的推崇,而是对于不足之处诚恳地谈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在第三章“模糊语言三探”中讲述“模糊的计量方法”时,作者提到札德为说明“以1 表示某一事物属于某个集合,0 表示不属于该集合,小数则表示接近于该集合的不同程度”[1]68而列出的对“中年”这样一个模糊子集的定量描写表:
年龄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属于“中年”集合的程度(隶属度)0.3 0.5 0.8 0.9 1 1 1 1 1 0.9 0.8 0.7 0.5 0.3
用算式表达是:中年=0.3/40+0.5/41+0.8/42+0.9/43+1/44……1/48+0.9/49+0.8/50+0.7/51+0.5/52+0.3/53[1]68
作者对札德的这种定量方法提出“为什么只有44~48岁是1;40 岁为什么是0.3,而不是0.2或0.1;49 岁为什么是0.9,而不是0.8等等”[1]70的疑问。随后引用渡边慧、向殿政男、哈克(S·Haack)女士的观点证明札德计量方法的小数点有不够精确、带有一定主观性的缺点。很多读者会片面地认为既然不够精确、带有主观性,那么札德的计量方法是错误的。但伍铁平教授却引用苗东升的观点(《论模糊性》,载《自然辨证法通讯》(1983,(5):12)告诉读者“隶属函数是否符合实际,主要不在于单个元素隶属度的数值如何,而在于是否正确表现了元素从属于集合到不属于集合这一变化过程的渐进性。札德也说:‘模糊性所涉及的不是一个点属于集合的不确定性,而是从属于到不属于的变化过程的渐进性’”[1]70,并向读者提供了汪培庄教授在其《模糊集合论及其应用》(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提出的新的模糊计量方法。最后作者用思辨的眼光和生活中的实例证明:虽然存在缺陷,但札德的计量方法不管是在各个学科中,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此外,《模糊语言学》一书在引用他人著作的时候,一定会指出作者的姓名、该作品曾发表于哪年的哪种刊物,等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伍铁平教授对于学术严谨的不懈追求。
作者在本书中把模糊理论恰当、准确地运用到汉语的研究中,揭示了汉语的特点,为汉语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一,书中借助模糊理论,随时比较中外语言的不同,从而揭示汉语的特点。在本书中,中外语言的比较比比皆是。诸如,第七章研究“在构成模糊词和精确词时汉语和外语的区别”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揭示出汉语具有“用模糊词素构成复合词,这些复合词变成了精确词”[1]179的特点就举了大量实例将汉语和多种外语进行了比较:汉语口语中的“大虾”和“小虾”除模糊含义以外,也可分别表示“对虾”和“河虾”的精确含义。在英语中却将这两个概念分别用prawn(对虾、大虾)和shrimp(小虾)两个不同的词表达。法语也是用不同的词表达,前者叫langouste,后者叫crevette 等。大小老鼠在英语、俄语、法语中均有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即用精确词表示两种不同的老鼠),而汉语就只模糊地表达为“大老鼠”和“小老鼠”。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将汉语与其他语言进行比较,不仅可以丰富对于语言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借鉴外语知识处理汉语问题,从而揭示出汉语自身的特点。
第二,将模糊理论与汉语结合,为汉语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作者在第八章、第九章研究了一词可以兼有正反二义的现象,探讨了该现象的成因和在中外多种语言中的表现。这实际上是借用模糊理论,讨论汉语训诂学中所谓的正反两义互训问题。正反两义互训,在传统训诂界一直有不同的见解。作者在第九章对组合和聚合进行了区别,强调:“一个词兼有相反的两个意义是指词义的类聚关系而言,而不是指在词的某个具体的组合中一个词同时出现两个相反的义项(双关语例外)”[1]222,这一主张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作者在此问题上引入模糊理论可谓开创先河,值得人们重视。
模糊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涉及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等相关知识,理论深奥,令人费解。作为这样一本语言学著作,《模糊语言学》却少有枯燥与乏味。伍铁平教授通过大量的汉语实例和人们所熟悉的外语例证将深奥的理论浅显化、生动化,使得书中内容读起来富有趣味性。比如,在书中提到“春”“夏”“秋”“冬”的界限、“蔬菜”与“水果”“粮食”的划分、颜色的差别等等。这些实例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却没有认真思考过的问题,但读者一读便对“模糊度”“模糊概念”有了大致的感知,枯燥乏味的理论也就显得生动有趣了。
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学》是一部汉语模糊语言研究的开创性著作。虽然该书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伍铁平教授在自序中就曾说到:“我一直对本书的论文集性质感到不满意,尽管每篇论文都各有一侧重点,所以汇编起来倒也面面俱到,但是终究前后难免有个别重复的地方。”但该书理论框架清晰,在系统的理论阐述基础上进行了具体的例证分析;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在开阔的视野中对语言中的模糊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和透彻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学术特色。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常新萍.万物皆有度——读伍铁平先生的《模糊语言学》[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4).
[3]岑运强.磨剑廿年真功现,模糊领域结奇葩——读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
[4]李静,杨文全.伍铁平《模糊语言学》的理论贡献[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5]苗东升.模糊学研究可上一新台阶——读伍铁平著《模糊语言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1,(1).
[6]潘绍典.模糊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崭新领域——评伍铁平教授新著《模糊语言学》[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1).
[7]吴国华,彭文钊.也谈模糊语言学的几个问题——兼评伍铁平著《模糊语言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
[8]武姜生,张淑芳.《模糊语言学》简评[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1).
[9]王化鹏.我国模糊语言学的奠基著作——评伍铁平先生新著《模糊语言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4).
[10]杨成凯.汉语模糊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喜读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学》[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11]于全有.模糊语言学的创立及其理论构建的先河——评伍铁平《模糊语言学》[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12]张乔.模糊语言学论集[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