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凉 杨涛涛 孙泽志
世界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有效的创新都是从小事做起,每一个伟大的创新都是由无数个小创意汇集而成。”20世纪中后期,美国基础研究中的重大科学成就,75%来自于不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小项目”。人们司空见惯的拉链,怎么看都不起眼,却在美国《时间科学》杂志1986年评选出的“20世纪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10项发明”中,位居榜首。
1958年,英国的一位经济学家对过去半个世纪的约60项主要发明进行统计后发现,其中近一半是当时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独立研究的成果。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只是一家专利局的专利审查员;被恩格斯称作“使英国工人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的“珍妮纺纱机”,其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本是一个英国普通工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自主创新其理亦然。没有若干小创意,像山涧的潺潺细流一样融合汇聚,就不会有似奔腾不息江河一样的大创意。但在基层,每每谈到创新,官兵总会产生一种神秘感,把自主创新看得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在不少人眼里,自主创新是科学家、设计师、工程师的事情,与整天操枪弄炮的基层官兵关系不大。
自主创新、科技强军,固然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基层官兵搞创新也确实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如:知识水平不高、科研条件较差、外部支持较少,等等。但是,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岗位上的“轻兵小卒”,有专家、学者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他们大都长期在训练一线,长期与装备“亲密”接触,最了解装备的性能、原理及状况,最清楚装备的“瓶颈”、技术的“短板”、岗位的难题,比较容易见微知著。因此,提出的解决办法往往也更科学,拿出的改革方案往往更合理,甚至能另辟蹊径,搞出不可思议的创新。美军每年在华盛顿举办的陆军年会上要举行十大发明颁奖仪式,其评审委员会主要由具有实战经验的前线士官组成。美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感慨道:“我们新装备研制一度堪称科幻级,新编陆军作战手册也对未来作战充满了不着边际的遐想。当然,这一切在巴格达小巷和托拉博拉山洞的枪声里破灭了,实战证明了士兵对新装备研发的褒奖更靠谱。”
实践证明,只要广大官兵敢于在岗位创新的舞台上唱主角,就一定能够在军事变革中创造非凡的业绩。近些年,某些部队的群众性科技创新风生水起,一个个“兵专家”、“兵工程师”接连涌现,部分成果在军事训练和装备技术保障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应用。广州军区某部士官宗道辉,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立足本职岗位谋成才,先后取得6项技术革新成果,成为“尖刀上的刀尖”。他在日记里写道,“自主创新不怕起点低,我们更了解装备的习性,研制出的小发明小创造尽管‘小’,但在实践中却很管用。科技创新的事,我们基层官兵也能干”。
近年来,信息化含量越来越高的新型装备成批次列装部队,其复杂的操作流程和崭新的技战术性能为广大官兵自主创新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体现信息时代特征的网络化、模拟化、基地化训练模式的推广应用,也迫切需要基层官兵在实践中研究破解新装备训练中出现的新问题,甚至是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衔接过程中的瓶颈性难题。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自主创新活动中,要鼓励官兵立足岗位,大胆创新,勿以事小而不为;要慎重对待官兵的每一条建议,勿以人微而轻其言。要大力营造和培育“人人都想创新,人人都能创新”的氛围和土壤。当广大官兵都具有创新意识,都焕发出创造活力,都善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点滴发明创造,我们就能汇聚起巨大的创新能量。这正是推动军队科技创新的深厚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