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胜军 于 超
聚焦能打胜仗转变预备役部队训练模式
岳胜军 于 超
预备役部队是我军作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时主要担负防卫防空和各类支援保障任务,是服务打仗、保障打赢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加强预备役部队战斗力建设,必须聚焦能打仗、打胜仗,按照实战要求全面推进训练模式转变,不断提升训练质量水平。
改革创新运行模式,解决整体训练难落实、能力难生成问题。预备役部队现行周期训练模式,对于规范训练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形势任务发展变化,越来越显现出一些矛盾问题,主要表现为:预备役人员每年训练时间偏长,很多企事业单位不支持,如果分段使用训练时间,多次重复抽人也很难实现,致使训练抽人难问题日益显现;每年训练部分人员,年年训练不同对象,一个周期内不能进行整体合练,成建制遂行任务能力难生成。必须紧紧围绕预备役部队战斗力生成特点规律,改革创新现有训练模式。应适当增加年度参训兵力,缩短训练时间,前两年重点进行共同、专业和指挥训练,第三年主要进行全要素合成演习。这样调整的优点在于:有利于训练落实,缩短预备役人员年度训练时间,能够较好地缓解工训矛盾,解决抽人难问题;有利于实施重点精训,尤其是各类骨干训练能够得到有效保证;有利于进行整建制训练,前两年训练结束后,第三年组织整体合练,既有训练基础,也能提升训练质量。
改革创新演习形式,解决训练要素不全、骨干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实兵演习是部队训练的高级阶段,也是加速提升战斗力的“捷径”。现行大纲规定,预备役师旅团在每个训练周期内,组织一次首长机关带部分建制分队实兵演习。这种演习形式的主要问题是,训练要素不全,参训骨干偏少,难以形成训练规模和辐射带动效应,只能锤炼和提升部分建制分队快速动员和遂行任务能力。要改革创新预备役部队训练形式,重点探索实行全要素演习,即首长机关带所有营、连、排、班的干部、士官和各类专业技术骨干,形成整师、整旅、整团训练的“架子”,在此基础上,安排部分战斗和保障建制分队参演。这种演习形式,机关、干部、骨干、分队都参演,指挥、战斗、保障力量都参加,既能保证要素齐全普遍训,又能突出重点抓精训,既能练指挥、练战法、练协同,又能练整体、练体系、练能力。
改革创新训保手段,解决训练基础条件有限、低层次徘徊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预备役部队训练水平长期在低层次徘徊,与训练保障条件落后,装备陈旧老化、科技含量低,有直接关系。走出预备役部队战斗力难形成、难增长的现实困境,必须把改善训保条件作为重中之重。优化装备结构,淘汰老旧装备,补齐堪用装备,配备部分信息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式装备,全面落实作战装备和抢险救灾装备储备,进一步完善军民通用装备物资的预征预储机制,以满足平时训练、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需要。统合训练资源,在一定区域内共享共用训练装备、人才、设施场地等,抓好省级和师旅级单位训练基地建设,探索区域性预备役专业技术训练中心建设路子,逐步形成上下衔接、整体配套、集约使用的训练保障新格局。注重以网聚能,依托军地现有信息网络资源,加强网络化模拟化建设,构建训练平台,改良训练环境,创造训练条件,并利用网络开展首长机关网上集训、战术作业、快速动员演练及指挥对抗等训练,提升训练层次和科技含量。
改革创新训练内容,解决训练针对性不强、效益不高问题。目前,预备役部队训练内容主要参照现役部队训练设置,内容多而全,预备役人员年度训练时间短与训练内容多的矛盾比较突出,在规定时间内很难训全训好,而多数预备役人员为退伍军人,有一定军事基础,在时间较短条件下,可以舍弃一些内容。因此,要改革创新现行训练内容设置,精选必训内容,宽设选训内容,构建基于任务的训练内容体系,努力做到打仗需要什么就训什么,预备役官兵缺什么就补什么,实现军事训练的良性循环和高效运转。牢牢把握预备役部队核心军事能力建设方向不偏移,推动作战任务向训练大纲转化,突出快速动员、边境防卫、要地防空、重要目标防护等使命课题训练,把会打仗的本领练强,把能打仗的战术练活;适应预备役部队职能向支援保障作战行动拓展的大趋势,分系统分专业设置侦察警戒、信息攻防、工化保障、通信支援、指挥所防卫以及后勤、装备保障等训练内容;着眼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充实救灾、维稳、维权等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内容,明确具体训练课目、时间、条件和标准,使应急训练更加规范有序;发挥地方行业系统的装备、人才资源优势,抓好电磁频管、装备修理、工程机械、医疗卫生等训练,探索依托岗位强化专业素质的方法机制。
改革创新组训方法,解决与现役部队训练“两层皮”、不协调问题。信息化作战主要是精兵利器的对抗,预备役部队主要任务将是配合、保障现役部队行动。仗在一起打,兵就应该在一起练。从目前的情况看,预备役部队训练自成体系,与现役部队训练脱节,不利于整体作战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改革创新组训方法,走开现役部队与预备役部队混编合训、联训联演的路子。探索合建共训模式,将部分作战和支援保障型力量,按照对口补充和保障关系,纳入现役部队领导管理体系,由现役部队统一组织训练,从根本上解决“一头热”、合不上拍、融不进去的问题。完善挂钩带训机制,以预备役部队首长机关、干部骨干为重点,借助现役部队、军队院校、训练机构等训练资源优势开展带训帮训,弥补预备役部队自身教学组训和装备保障资源的不足。拓展联训联演范围,组织预备役部队首长机关带实兵参加现役部队演习和诸军兵种联合训练,实现战时联战、平时联训,锤炼提高预备役部队战斗力。
简 讯
怀柔区盘活多种资源开展国防教育创新
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伟大梦想,离不开强大精神力量支撑。北京市怀柔区人武部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教育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结合怀柔地区实际,整合教育资源,拓展国防教育路子,激活社会正能量,为圆梦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该部借助怀柔区革命传统资源丰富的优势,先后建立了以“平北抗日第一枪”纪念碑、“怀柔第一党支部”纪念馆、驻地某空军“导弹英雄二营”荣誉馆为重点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以慕田峪长城等名胜古迹为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区、镇、乡文化广场为重点的国防文化教育基地,以中小学“少年军校”为重点的国防素质教育基地,以民兵训练基地和“青年民兵之家”为重点的爱军习武教育基地,以社区文化中心为重点的国防常识教育基地。与此同时,该部还围绕中心工作大力开展主题国防教育,结合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怀柔核心竞争力和加快城镇化进程,开展了以“促进发展、富国强兵”、“爱国拥军、加快发展”、“共铸钢铁长城、共建和谐怀柔”为主题的国防宣传,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并通过举办国防教育展览、演讲、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国防教育书籍进校园等活动,集中向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宣传国防知识,用红色教育铸魂,用国防教育壮骨。目前,全区有关单位与驻军部队结成共建对子几百家,“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良好局面正在怀柔形成。
(李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