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泉
说起空谈误国,很多人会下意识想到西晋清谈亡国的惨痛教训。可悲的是,西晋亡国的教训并没有使清谈之风销声匿迹,后来的精英阶层仍醉心虚诞、不屑世务,高谈有余、治国无术。南梁末期,魏师已将临江陵城下,素好玄谈的梁元帝萧绎仍不慌不忙召集群臣“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巡城之际不忘“口占为诗”,“群臣亦有和者”。最终身死国灭的梁元帝再一次将清谈之风演绎到了极致,也提醒我们,杜绝空谈、重在实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多么难!
清谈是空谈的重要表现,其实,纵观历史,可以发现,清谈、空谈的现象屡见不绝。特别是一些王朝末期,往往都能看到空谈的影子。
空谈种种
冗长拖沓的废话。此种文风动辄鸿篇巨制,令人目眩神迷,其中纵有真知灼见也被淹没于浩瀚文字中,虽披沙沥金而不可得。洪武年间,刑部主事茹太素向朱元璋上陈时务,煌煌万言,朱元璋用了两天才让人念完,不禁又生气又无奈,说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听。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于是下令规范奏折格式,“伸陈得失者勿繁文”。
脱离实际的空话。此种文风以宋代文人策论最为典型。毛泽东曾评论,“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空话连篇”,“皆书人欺人之谈”。同样,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大量守旧官僚仍对新事物新变化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百般抗拒。内忧外患之际,大学士倭仁还在高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艺”,反对“以夷为师”,主张“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简直迂阔不堪。
自欺欺人的平安话。此种文风反映的是掩耳盗铃、鸵鸟式的心态,似乎只要不去提,不去想,危机就不会存在。南北朝时期,当隋兵已磨刀霍霍准备大举南下,陈朝君臣仍在高谈“长江天堑自古限隔南北,今日虏军岂能飞渡邪!边将欲作功劳,妄言事急”,陈后主“笑以为然,故不为深备,奏伎纵酒赋诗不辍”。“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文墨日繁,其政日乱”的陈朝最终被不喜文词、注重实务的隋朝所灭,也许实属必然。
沽名钓誉的漂亮话。此种文风在明代后期言官中最为盛行。本来,上书言事、指陈得失是言官本职,但当时许多人却不是为解决问题而建言,而是将之作为博取名声的手段,言辞尖酸刻薄,极尽讽刺谩骂,结果不但使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反而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唯一作用是树立了自己的高大形象。万历之后,言官与内阁水火不能相容,内阁每一项决策无一例外都遭到言官激烈抨击,致使内阁畏首畏脚、循默避事。一句“讪君卖直”,既道尽其本质,也说出了万历皇帝的无奈。
道德至上的意气话。本来,政治固然不能不讲道德,但同时更是利益博弈的艺术,有时还免不了需要妥协,但一些人却罔顾其他,一味高举道德大旗,咄咄逼人盛气凌人。而这种语言由于占据道德制高点,往往令人难以辩驳。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大军逼近,此时明王朝尚可选择南迁以赢得时间,“徐图后策”,孰料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等人拍案而起义愤填膺,坚决主张固守京城。此言一出,谁复敢再提异议做“秦桧”?终使明王朝坐以待毙。
缘何空谈
产生空谈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求虚名,二是为党争,三是为媚上。道理很简单,既然大小官僚都无心做事,只对虚名虚誉孜孜以求,只顾拉帮结派互为奥援,只知巧言媚上以邀恩宠,则必然聚言语之汹汹以实现个人之目的。其实,即使是崇尚清谈、外表清高的魏晋南北朝,其清谈背后也不过是权位利益罢了。正如朱熹所指出:“晋宋人物,虽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有鉴于此,最旗帜鲜明反对空谈的当属明代政治家张居正。张居正在未任内阁首辅前曾上《陈六事疏》,其中第一条就是“省议论”。他指出,“顷年以来……文藻竞工,览者每为所眩”,“读其辞藻,虽若灿然,究其指归,茫未有效”,“语曰‘多指乱视,多言乱听,此最当今大患也”,伏望“扫无用之虚词,求躬行之实效”。担任内阁首辅后,张居正将这一理念贯彻到治国理政中,进一步指出,“今或一事未建而论者盈庭,一利未兴而议者踵至,是以任事者多却顾之虞,而善宦者多遁藏之术”,“今人平日都会说利道害、沽名任事,及至着落他实干,便百计推诿,只图优游无事、捱日待时,讵肯视国如家、忠谋远虑者?似这等人,如何靠得他成功济事”,“天下事岂有不从实干而能有济者哉”!可惜的是,张居正死后,言路又回到空发议论、追名逐利上来,一切政事又陷于口舌之争、意气之争,成为明代中后期一大痼疾。
清初思想家颜元更是借宋儒讥讽明代群臣“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更可恨的是,有的人只逞意气之快,放言与国存亡,事到临头又不敢以死报国,城破之日,迫不及待投靠李自成,为天下耻笑。
警惕空谈
从空谈的表现及成因分析中不难发现,这些情形在今天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在一些领导干部的讲话中,有的甚至十分严重。例如,有的领导干部发表“重要讲话”,洋洋洒洒气势如虹,仔细一看,却是空话、废话连篇,真正管用、实用的没有几句;有的分析形势任务,成绩一片大好,问题少之又少,陶醉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对危机挑战毫无警觉;有的车轱辘话说来说去,光停留在纸上,就是没有落实措施,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还有的看上去好像也提出不少“硬举措”,实际上却是未经调研论证、脱离现实条件、不计成本考量的“拍脑袋”大话、漂亮话。古人说,“轻诺必寡信”,这些承诺通常无法按期兑现,引来群众严重不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但主事者却早已在当初一片喝彩声中远走高升,留下一大堆“烂尾工程”给继任者收拾。
需要指出的是,反对空谈并不是拒绝一切“谈”。广开言路、广纳群言是实现民主的重要方式,空谈固然误国,言路闭塞、万马齐喑、鸦雀无声一样可怕。广泛、充分、有效的民主讨论只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操作性,古人亦曾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问题、原则问题,必须经过反复讨论才能取得思想共识。我们所反对的,是空谈大义而无视现实,故弄玄虚而不切实际,是凡事上纲上线却对解决具体问题闭口不谈,“以虚理害时务,以小义妨大理”。我们所追求的,是谋定而后动,真正将谈与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议政建言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管理的重要方式。治国理政应当摈弃空谈,议政建言同样要防止空谈。议政建言不是漫无目的的空发议论,不是陷于口舌之争、意气之争的无谓争执,更不是为反对而反对的非理性攻击。今天我们反思空谈的教训,必须努力提高言论质量,以理性、建设性的态度建言献策,为实干兴邦代替空谈误国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托和舆论支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