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轸,彭开兵,李晓霞
(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超声科,四川 彭州611930)
胆囊癌是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缺乏特异临床表现,约60%的患者合并胆囊结石[1]。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时,活动性差的胆囊结石容易遮挡病灶,造成超声检查的漏诊。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5 例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总结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的彩超诊断体会,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0 年1 月至2013 年11 月,我院经超声检查且经病理证实为胆囊癌患者22 例,其中15 例合并胆囊结石,男4 例,女11 例,年龄51 ~74岁[(61.47±7.14)岁];胆囊结石最大径1.2 ~2.3 cm[(1.67±0.38)cm];胆囊结石病史长达10 年以上者12 例,长达5 年以上者3 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疼痛、纳差、黄疸等。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LOGIQ-S6、Aloka SSD-4000 和Aloka-α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腹部凸阵探头,探头频率2.5 ~6.0 MHz。检查前空腹8 小时,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结合坐位及站立位,依次从右侧季肋部纵切、肋间斜切和肋缘下斜切等多个切面仔细检查,并且必要时调整探头方向和深度,观察胆囊的大小、形态、囊内回声、结石大小及活动性、胆囊壁及囊壁与结石分界是否清晰等情况,及时记录声像图及肿瘤内部血流情况,并观察肿瘤与肝脏关系,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情况。
本组15 例胆囊癌,合并慢性胆囊炎12 例(80.0%),11 例(73.3%)为单发胆囊结石,4 例(26.7%)为多发胆囊结石,11 例(73.3%)结石不活动,3 例(20.0%)结石活动性尚可,1 例(6.7%)结石活动性差。彩超显示动脉血流 12 例(80.0%),最大流速23.8 ~40.7 cm/s,RI:0.63 ~0.95。12 例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一致,有3 例超声均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与病理诊断不符。15 例患者超声声像图特征分为三类:①小结节型3 例(图1),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胆囊病灶呈息肉状突向囊腔,基底部较宽,表面不平整,内部呈等回声或稍高回声,胆囊内可见结石强回声伴声影,结石活动性尚可。CDFI 均可见强弱不等的点状血流信号,最大流速27.8 ~36.7 cm/s,RI 为0.67 ~0.73。②厚壁型6 例(图2),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呈局限性或弥漫性不均匀增厚,厚度0.5 ~1.5 cm,内壁不规则,回声较低,胆囊形态改变,囊腔狭窄,囊内可见结石强回声伴声影,5 例结石不活动,1 例结石活动性差,5 例增厚的囊壁内可见明显的零星点状动脉血流信号,最大流速为25.4 ~40.7 cm/s,RI:0.72 ~0.95。③实块型6 例(图3),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胆囊体积明显肿大,边界不清,囊内无胆汁充盈,呈现为回声低而不均质的实性肿块,病灶后方回声衰减,同时囊内可见结石强回声团伴声影,不活动。其中4 例CDFI 可见“树枝状”血流信号,最大流速23.8 ~37.5 cm/s,RI 为0.63 ~0.75。
图1 小结节型胆囊癌
图2 厚壁型胆囊癌
图3 实块型胆囊癌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未侵犯至囊壁肌层,较少发生周围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研究表明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特别是患有胆囊结石的高龄女性为高危人群,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 ~6 倍[2]。石景森等研究发现近年来胆囊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预后与病灶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3,4]。Salah 等研究表明若能及时发现,胆囊癌可治愈,预后良好[5]。由于胆囊癌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仅表现为慢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的症状,囊壁长期在结石的慢性刺激下,发生非典型上皮增生,进而发生癌变,胆囊结石声像图可掩盖肿瘤病灶造成漏诊,且目前尚缺乏高特异性的诊断方法,导致其检出率偏低,当患者出现持续性上腹疼痛、包块及黄疸时已为晚期,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期。研究指出仅有10% 的患者得到了有效的外科手术治疗[2]。因此,若能提高胆囊癌伴胆囊结石声像图的认识,从而提高胆囊癌的检出率,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6]。
彩超可清晰显示胆囊壁、囊腔及囊周情况,不受胆囊功能与胆道阻塞的影响,可检测到病灶及增厚的囊壁内血流信号,且具有简便、无创、无辐射、可重复等优点,已成为胆囊癌首选检查方法[7]。胆囊癌多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胆囊癌发病的高危因素[8,9]。然而,当胆囊结石充满胆囊腔时,极易掩盖胆囊癌病灶,容易造成漏诊。本组12 例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一致,3 例与病理诊断不符,分析原因如下:①2 例肿块型胆囊癌,由于合并胆囊结石,强回声后的宽大声影掩盖肿瘤病灶,胆囊壁增厚不明显,呈典型的“WES 征”,其CDFI 未见血流信号;②1 例厚壁型胆囊癌,其囊壁轻度增厚(0.5 cm),内壁粗糙,与慢性胆囊炎囊壁相似;③检测时不够仔细,只关注了胆囊结石而忽视了囊壁的改变,未能适当改变体位,多切面仔细检查。此外,朱征涛等研究表明当病灶过小,超声分辨率有限,也可能导致误诊[10]。
在采用彩超诊断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时,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①发病人群以高龄女性多见,胆囊结石病史长,特别是年龄>50 岁的女性患者,结石直径较大(2.0 cm)且病程10 年以上者,应定期超声监测,密切随访,高度警惕合并胆囊癌的可能。②由于胆囊结石强回声伴声影会掩盖肿瘤病灶,故行超声检测时应仔细多切面观察,必要时改变体位,如坐位或站立位观察,以防漏诊。③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多数患者为单发结石且直径较大,本研究中结石大小1.2 ~2.3 cm,活动性差,甚至不活动,特别是无症状的充满型结石,胆囊体积明显增大,胆汁粘稠而混浊,在检测时应仔细观察整个囊壁的回声及厚度等情况,防止漏诊。④当囊壁弥漫性增厚不明显,且未见血流信号时,若无典型胆囊炎“双边征”特征者,多考虑胆囊癌可能。⑤胆囊癌病灶或增厚的囊壁内PW 多显示“高速高阻”血流信号,本研究中动脉血流速度最高达40.7 cm/s,RI 最高达0.95,与文献报道一致[11]。此外,有学者研究[12]以病灶内血流速度大于30.0 cm/s 作为诊断胆囊癌的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2%和92.9%。由此可见,彩超诊断胆囊癌时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⑥通过本组的分析,我们认为胆囊“高危结石”有以下特征:①单发强回声大结石,直径多大于1.0 cm;②活动性差或不活动结石,多位于胆囊颈部或底部;③结石与囊壁紧贴或嵌入囊壁,多有较长时间慢性胆囊炎病史;④合并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的结石亦为高危结石[13]。此外,研究表明当上述高危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时,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13]。
综上所述,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多为活动性差的单发较大结石,在诊断时,应仔细多切面观察整个胆囊情况,在肿瘤病灶或增厚囊壁中若能检测到血流信号,则多考虑胆囊癌可能,彩超在诊断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1]陈永亮,黄志强,周宁新,等.原发性胆囊癌110 例临床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07,29(9):704-706.
[2]Zhu AX,Hong TS,Hezel AF,et al.Current management of gallbladder carcinoma[J].The Oncologist,2010,15(2):168-181.
[3]石景森.走出胆囊癌诊断的思维误区[J]. 临床外科杂志,2006,14(2):68-69.
[4]石景森,孙学军.原发性胆囊癌诊治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28(5):473-481.
[5]Salah B,Larbi A.Early Gallbladder Cancer:Clinical,Morphological,Therapeutic and Evolutionary Aspects[J]. Surgical Science,2013,4:486.
[6]申玉玲,申海军.原发性胆囊癌超声声像图分型对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意义[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0,12(10):684-687.
[7]陈福忠,刘海燕,刘莺.原发性胆囊癌的影像学诊断探讨[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8):61-61.
[8]张林,邹声泉.胆囊癌和胆囊结石相关危险性的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03,11(4):214-215.
[9]李彦娟,胡向东,冯彦红,等.超声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9):1952-1957.
[10]朱征涛,孙宁,孙国英等.胆囊癌的超声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0,12(7):499-500.
[11]谢传文.彩超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意义[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15(1):73.
[12]何婉媛,王文平,毛枫,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8):610-613.
[13]杨利霞,申志扬,刘婉华,等. 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的超声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10):764-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