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在两岸“校校企”合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4-01-06 03:47冯小军李司俭
河北职业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大陆校企院校

冯小军,李司俭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清远 511515)

“校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大陆高校、台湾高校与台资企业的三方合作,目前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福建省率先推出“校校企”闽台高职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以实现两岸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一项目在2009-2012年完成,由政府出资,福建省高校、台湾高校、台资企业三方联合在福建高校(主要是高职院校)共建专业。二是由行业企业协会出资,通过选派职业院校学生到台湾高校进行研修,毕业后的学生进入台资企业就业。如:清远台商联合会资助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到台湾高校进行为期一年的研修,为台商在清远市创办的台湾特色餐饮企业做人才储备,学生收获颇多,但因清远台湾特色餐饮企业未能按计划举办,暂时遭遇困境。

在“校校企”合作关系中,大陆高职院校因为自身和社会环境等问题,身处尴尬境地。

一、高职院校在“校校企”合作中面临的问题

“校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延伸,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大陆高校、台湾高校、台资企业的三方联动,是一种兼有深度、广度,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但从目前情况看,在大陆,高职院校在“校校企合作”关系中显然处于相对弱势。

(一)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同度较低

在大陆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20多年里,尽管被界定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但社会认同度并不高,主要招收高考相对低分的学生,面临“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甚至与中专学校的培养界限不明”、“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并不能证明具备企业的工作能力”、“职业院校的师资并不能完全适应职业教育需求”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有相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台湾地区也仍然没有解决。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层次低是硬伤

大陆高职院校暂时不能满足学生学历提升的诉求,而台湾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完善的,目前共有76所技职教育的高等院校,包括24所技术学院和52所技术大学,其中技术学院最高可以培养技职教育的硕士,技术大学可以培养博士。如果大陆高职院校的学生想提升学历,本可以通过“专升本”的方式实现,但目前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在职业教育体系内无法实现专升本。当然大陆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教育体系内的专升本还可以通过进入台湾技职教育(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完成。因为据台湾《大陆地区人民来台就读专科以上学校办法》,每年台湾技职教育的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均可以有2%的配额,提供给大陆学生在台湾就读。但是台湾的“专升本”暂时只对大陆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开放。

从企业的角度看,一个学校培养层次较低,则会被普遍认为各方面能力不够,师资、设备都可能被认为不具备合作的基础。高职院校产学合作能力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一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经费与高等院校相比偏低,学校的科研设备更新速度也确实没有高等学校快,科研条件也显然较差;二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自升格前的中专学校教师、高等院校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和有行业经验的企业人员。从整体情况看,有高学历的教师,在毕业前都有一定的研究方向,做与本地结合的应用型科研需要时间,需要慢慢“落地”;有行业经验的企业人员进入学校,要先具备合格的教学能力,况且也不一定具有科研开发能力,换句话说,在企业中有科研开发能力的人也未必选择进入高职院校;三是一般高职院校的生师比都在20∶1左右,教师的工作量较大,科研开发时间也受制约;四是社会服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并没有完全纳入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内,也没有与国际接轨,教师无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动因。

(三)高职院校与台资企业的供需不匹配

“校校企”合作关系中,企业想从高校获得的主要是技术和员工。从获取技术的角度看,台资企业可以从台湾高校获得技术,也可以从大陆高等院校获得,并没有从大陆高职院校获得技术的必然。通过调研,在清远市的台资企业更需要本地高职院校做的是: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毕业生成为他们的员工。

(四)大陆高职院校常被外界诟病

据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技职研究所的专家称:台湾高校以学校为主体,而大陆高校在建设目标、课程内容、学术蓝图、研究团队等方面,都渗透着政府行为(长期或短期行为),这些使大陆学校的特色培育有一定难度。从另一角度看,台湾高校普遍认为大陆高职院校教师没有年度评鉴(绩效评价)的压力,即使有评价标准,所使用的标准也没有和国际接轨。另外,大陆的职业院校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没有多少人关注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二、高职院校摆脱“校校企”合作中弱势地位的应对策略

高职院校身处职业教育体系内,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必由之路,由原先的校企合作,到现在的职教联盟、职教集团都是在这条路上的延伸,“校校企”合作是针对大陆台资企业较多应运而生的一种合作模式。“校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的二元关系,转变成多元合作方式,合作内容与形式更为多样。

(一)要关注“校校企”合作的区域性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要保证职业性、高等性、系统性与区域性[1],这几大特性有机结合,可以把高职院校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培训一一区分开来,促进高职院校形成自身特色和“唯一性”,能让高职院校在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下,保持生命力并得以发展。我国大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地方政府主办的。区域性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要服务于区域的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的发展。

在特定区域内,如福建、广东东莞这些台资企业密集的区域,结合台资企业在区域内形成的产业特征,实施两岸“校校企”合作,能帮助学校形成特色。一所学校如果有了自身的特色,至少在区域范围内,就具备了明显的不可替代性。

(二)认同度提升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

一所学校要被社会广泛认同,应该具备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征。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要解决“我是谁”(Who am I ?)和“社会自尊问题”(How good am I ?)。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在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换句话说,较高的社会认同度既要自已认定,也要经得起外界通过对这一群体的对比分析,获得优于社会其他群体的认定[2]。

正如以上理论所述,获得社会认同度主要应该获得其他群体的认同和肯定,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并不代表高职院校一旦成为应用型本科学校,则学校所有的内涵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这一结论可以从台湾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得到。

台湾在2009-2012年和2013-2017年颁布实施两期“技职教育再造方案”。第一期“技职教育再造方案”,提出涵盖制度、师资、课程与教学、资源及品管等五大面向的十大策略,计划在3年内拨款200亿元补助技职教育,以达到“改善师生教学环境、强化产学实务连结、培育优质专业人才”的目标[3]。2013年至2017年推动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方案,预计投入新台币200亿元,希望提升技职教育的竞争力。台湾教育部门负责人蒋伟宁在台湾行政机构政务会谈报告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方案中,提出3个面向9个策略,希望达到无论高职、专科、技术校院毕业生都具有立即就业能力;充分提供产业发展所需优质技术人力;改变社会对技职教育的观点。

台湾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完善10多年,尽管台湾技职类本科院校70%以上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有很多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但教育经费相对不足,教学仪器设备陈旧都与大陆高职院校所遭遇的如出一辙。台湾技职类本科院校仍然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台湾资深职业教育专家刘显达教授提供的资料显示“台湾技职教育(职业教育)与台湾经济建设与未来发展关系密切,过去培养不少技术人才,造就台湾奇迹,各界均认识到技职教育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应该强化产业人才的培训,结合产业需求,改进技职教育。近10年来技职学校改制升格,加上技职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肯定与尊重,致高职学生以升学为导向,技职教育学术化,引发台湾技职教育定位不明、学用落差的批评声浪”。

在世界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北美CBE、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和英国的BTEC等四大职教模式,也是经过少则30年多则近百年的发展。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提升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三)高等职业教育应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尽管对于高职院校有较多好消息。如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中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每年都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优秀事迹见诸报端;高职高专网等窗口网站上,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成功、参加大赛成绩优异等内容频频展示。但事实上,这些是职业院校毕业生中的翘楚,个别人的成功不能代表群体的成功。大陆高等职业教育高速发展时期内,教学是本科的压缩饼干现象一直存在,理论研究在炒本科教育的剩饭。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就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职业教育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基本层次,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应该由高职高专、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等几个亚层构成。三个基本层次对应为企业对生产技术的需求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经验技术向理论技术的逐步转化[5]。

图1 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框架

(四)高职院校在“校校企”合作下的社会服务水平提升途径

在“校校企”合作中,大陆高职院校可以先是学习者,再是参与者,最后成为某一方面的主导者。“学习”是获得一种介入能力,或者说是找到服务点的能力;“参与”是获得实际服务能力;“主导”是直接提供创新能力。这种情况需要按一个长期的计划去实施,若把“校校企”合作当成一种3年期的项目来做,效果则是有限的。

1.产学合作的几种模式。在“校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产学合作主要表现为几种模式:一是产学合作帮助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和技术辅导,在高职院校建设中主要表现为“订单培养”;二是学校协助企业争取政府项目,即产学研项目的申请;三是帮助企业进行产品营销;四是帮助企业进行生产工艺改良和技术研发。

2.政府是产学合作中的推手。开展校企合作,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也往往只是高职院校一头热。地方高职院校是政府办学行为的结果,地方政府办学需要学校为地方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如果政府可制定政策,规定有相应专业的学校必需每年完成一定的企业培训任务,学校再根据企业的需求,订制培训内容,高职院校就可以开启服务地方的大门。“校校企”合作也有很多项目可做,如,在台资企业的产品按大陆的国家标准生产,如果产品需要从大陆出口,也需要执行相应国家的标准。不同标准在企业中执行,工人的培训需求就产生了。

政府科技项目也是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设定的,学校帮助企业获得政府资助,同时学校也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经费,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有积极性。

政府搭建合适的平台,学校相关专业接入企业的产品营销过程显然是不难的。譬如,搭建电子商务平台、营销策划等内容,学校也可以大有作为。通过足够时间互动,学校教师充分了解企业需求,教师的科研能力“落地”,学校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研发也就指日可待了。

3.高职院校在产学合作中的应对之策。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水平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社会服务水平提升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如前文所述,高职院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师资来源相对较多,这也是构建研究团队的一种优势,来自行业企业的教师更了解企业需求,而来自研究型高校的教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研究,二者通过一定时间的融合,加上学校的引导,能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科研团队。

2014年,中国职业教育正面临重大改革,600所1999年之后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变为职业技术类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将面临严峻的生存竞争,走升本之路,还是成为地方经济不可缺少的角色,或者是两者得兼,是到了该选择的时候了。

[1]沈伟玲.对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2,(5):148-150.

[2]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475-480.

[3]阮艺华.台湾“技职教育再造方案”评述[J].教育评论,2010,(2).

[4]夏建国,张越,史铭之.技术本科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跨界”生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08-112.

猜你喜欢
大陆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冰之大陆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