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晗
(哈尔滨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是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这四个民族人口少,长年聚居在黑龙江兴安岭的密林深山中,因此被称为四小民族。在这些民族的氏族社会阶段,生产力低下,人们只能靠游牧渔猎来维持生计。他们的音乐文化,也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沉淀下来,其形式往往是歌与舞互相交融,这种形式与他们的劳动方式、劳动地点、劳作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民歌中有描述动物的歌词,模拟动物的声音,舞蹈有模仿动物的动作,人们舞蹈的服饰也用动物的皮毛等。这些民族将他们的音乐文化渗透到他们的生产劳动中,这是一种娱乐,而且同样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勤劳勇敢的赫哲族人不仅善于渔猎,而且热爱音乐。他们拥有十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与民间舞蹈。赫哲族的民歌在体裁形式上可分为:嫁令阔、“天鹅”歌曲、“依玛堪”、“萨满”歌曲。
谱例1:
谱例1这首“嫁令阔”歌曲,就是对赫哲族人生活场景的描绘,讲述了赫哲族女性期盼自己的心上人归来的心情。句子开头的动机几乎都相同,组成了一个简单婉转的三乐句乐段。该段音乐为F宫调式,但是结尾并没有结束在宫音上,而是停在徵音上,表现了一种思念之情。乐曲主题的发展使用了时值扩大和模仿的方式,旋律委婉动听,很好的描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
谱例2:
谱例2同样是首“嫁令阔”,歌曲是表达对家乡的赞美之情。乐曲最富有特点的是其节拍为5/4拍,不是传统的四拍子或者三拍子,曲调为G宫调,展现了一种自由宽广的情怀。这个歌曲是一段体结构,由两句重复的旋律组成,第一段为纯语气词的唱词,第二段为赞美的歌词,简单明了,直抒胸臆。
“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由于鄂伦春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对大自然的信仰,他们将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放到了自己的音乐中,产生了大量的民间歌曲,成为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鄂伦春族民歌依据体裁形式可分为三类:柬达仁、“吕日格仁”歌曲、“萨满”歌曲。
谱例3:
谱例3是首柬达仁歌曲,乐曲为D宫调式,由平行的两句体乐段构成,旋律围绕两个八度音“la”展开,每一句的结尾都会有一个大跳,在歌曲的最后更是采用了七度大跳,使得音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生动地体现了“猎人上高山”的形象。
谱例4:
谱例4也是首柬达仁歌曲,这首歌是对自然环境和人们快乐心情的描述。歌曲使用了自由的散板拍子,装饰音、滑音以及自由节奏的运用使得整首歌曲变得自由辽阔。歌曲是G羽调式,旋律起伏十分大,如在倒数第二小节中,前两拍的音程关系为十度,跨度很大,演唱要求较高。
谱例5:
谱例5的歌曲是一首“吕日格仁”歌曲。“吕日格仁”是鄂伦春族的一种歌舞形式,在“吕日格仁”表演时演唱的歌曲称之为“吕日格仁”歌曲。这首歌曲就是边唱边跳的演唱形式,人们用歌舞的形式抒发对好生活的赞叹。乐曲为一段体结构,严格来说该乐段只由一个四度三音列组成,可以为E宫或者#C羽调式,旋律十分简单,但是偏音的加入让歌曲变得风趣起来,在#C的下方加入了辅助音,B的下方也加入了小二度的辅助音,显得活泼俏皮,使歌与舞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俄罗斯也有分布。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鄂温克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较早脱离原始的生产方式,并且长期在嫩江打平原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他们的传统民歌可分为“赞达拉噶”、“努克该勒”歌曲和“萨满”歌曲三类。
谱例6:
谱例6为一首“赞达拉噶”歌曲。“赞达拉噶”是山歌小调的总称。这首歌曲是一首叙述性的歌曲,描绘了夏天的景象。歌曲使用了F宫调式,为摇曳的三拍子节奏,有民俗歌谣的性质,曲式为平行两句体乐段。旋律主题由四度三音列开始然后级进下行,最后结束在宫音上,歌曲末尾有时值的延长,在呼吸和句读的处理上很有特点。
谱例7:
谱例7是一首“努克该勒”歌曲。努克该勒意思是歌舞曲形式,通常情况下词、曲、舞密不可分,有歌必有舞,有舞必有歌。这首歌曲从歌词部分就能清晰地看到人们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歌曲为一句体结构,唱词重复四次,C宫调式,旋律主题简单清晰,单一材料多次重复构成。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市。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如体现民俗的“萨满”歌曲和传授知识的“哈库麦勒”歌曲等。黑龙江达斡尔民族民歌从体裁上可分为:扎恩达勒、“哈库麦勒”歌曲、“乌钦”调、“萨满”歌曲四类。
谱例8:
谱例8是一首扎恩达勒歌曲。扎恩达勒是一种类似山歌、小调体裁的民间歌曲,分为有词和无词两种演唱方式。这首歌曲有歌词,是带词演唱,情绪自由抒情。曲调为D宫调式和B羽调式交替进行,曲式为一段体结构,旋律主题多为长音,并且有延长音,体现辽阔的景色,节奏多变不固定,3/8、4/8、5/8交错进行。
“哈库麦勒”是达斡尔民族民间流行的群众性歌舞,带有很强的竞技性,如赛歌、赛舞、拳斗。如《五样热情的歌》、《美露咧》等。“乌钦”调,是达斡尔族民间的一种说唱形式,曲调大致有三种形式:小曲,长篇叙事歌曲,吟诵调。如《诗人李太白》、《三国的故事》等。
“萨满”歌曲是在军兴祭祀仪式时演唱的歌曲,分为“霍卓尔雅德根”和“雅德根”两种。黑龙江四小民族的民间音乐多种多样,音乐形态也不尽相同。
从曲体上看,四个民族的音乐大多为简单的乐段结构,一般有一句体、两句体、三句体组成,四句体乐段也多是乐句重复所形成。从旋法上看,四个民族的旋律多为五声性的音阶调式,有级进也有大跳。从音阶、调式上看,四个民族民进音乐都由五声音阶构成,偶尔出现偏音也是色彩性的音色,还有两个调式交替出现的情况。从节拍节奏上看,有2/4、4/4、5/4、3/8、4/8、5/8等,也有变换交替拍子出现。四小民族的器乐音乐的发展都受到了生产力的影响,乐器都较为原始,同时与萨满祭祀活动紧密联系,这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四个民族由于在生产力水平、社会融合度不同,他们的音乐表现方式也不同。在旋法上,赫哲族与达斡尔族音乐起伏较小,例如达斡尔民歌《神帽上的鹰》。
而由于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使得他们的民间音乐中大跳变多,尤其以七度大跳为特色,如谱例7的歌曲末尾。而且,由于不同的祭祀方式,使得他们的器乐音乐形式也不同,如赫哲族信仰“鹿神”、鄂伦春族信仰“穆昆萨满”等。达斡尔族的语言与蒙古族接近,他们则信仰自己的祖先“霍卓尔”。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四小民族的音乐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不断地进化演变,传承古老,并代代流传。然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民族开放与融合,不少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流逝,留下了文化艺术的遗憾。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很多文化艺术被保留下来。通过对这些音乐的整理和分析,对了解这些民族的音乐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些民族的瑰宝正在散发着他们夺目的光辉。
[1]江明憞.中国民族音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五版).
[2]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3]袁炳昌,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4]沙金.新疆达斡尔族音乐[M].新疆艺术,1991 .
[5]刘佳媛.鄂温克民歌歌唱特色[M].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