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梦黎,范曾丽,黎云祥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事业发展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根据2006年批准实施的《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数量将达到2 300个,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5%左右;到2030年,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数量将达到2 500个,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左右。保护区管理工作也正由传统的“看、管、守”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需要大量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国内仅有东北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西昌学院等个别院校设置了相关专业[1-3],且各开办高校间的人才培养方案差异较大。他们大多是建立在各自相关老专业基础上,有的偏向检验检疫,有的偏向湿地区域保护,其课程体系也没有考虑到当前自然保护区发展形势的变化。因此,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客观需求[4-5]。
如何制定出合理的培养计划,培养出新型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人才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查阅、分析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多数研究者都将精力集中在对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设置的改革上,却忽视了起“奠基石”作用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研究。
本研究以西华师范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本科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为对象,调查自然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价意见,为该校进行“野生动物与保护区管理专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提供依据,同时也为高等院校制定野生动物与保护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参考和建议。
调查对象为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四川省石棉县林业局等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本次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均为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33份,回收有效问卷33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调查工具为自制的《自然保护区专业技术岗位人员问卷调查》。问卷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程评价两个部分。专业基础课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植物生物学、普通动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高等数学等7门课程。针对课程设置评价,问卷提供四个评价等级:很重要、重要、一般、不必要,分别赋值 3、2、1、0。
本次调查所得数据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中运用Nonparametric Text分析统计数据。
被调查的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9名,占27.27%;男性24名,占72.73%。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最多,共16名,占 48.48%;专科及以下学历者 11人,占33.33%;研究生6人,占18.18%。初级职称者16人,占48.5%;中级职称者8人,占24.2%;高级职称者9人,占27.3%。有科研经历的占45.45%,没有科研经历的占54.55%。由此可见,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为男性,且绝大部分具有高等学历。他们中近半数并没有参与科学研究的经历,多数都是初级职称者。
1.不同性别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评价
统计得出,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基础课程评价的平均分为1.81±0.78,男性专业技术人员为1.67±0.72。女性对专业基础课的评价略高于男性,但两者之间并无无显著差异(Mann-Whitney U(1,33)=91.00,P=0.484)。
运用Nonparametric Text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专业技术人员对各门专业基础课的评分(如图1)发现,男性和女性对各门专业基础课的评价均无显著差异(无机及分析化学:P=0.930;有机化学:P=0.481;植物学:P=0.872;普通动物学:P=0.427;生物化学:P=0.983;微生物学:P=0.359;高等数学:P=0.117)。
图1 不同性别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评价
2.不同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评价
经统计后发现,本科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基础课评价的平均分最高,为1.72±0.62;研究生的平均分为1.71±0.97;专科及以下学历者的评价最低,平均分为1.69±1.39。但经Nonparametric Text分析发现,三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Kruskal Wallis chi-square(2,33)=0.178,P=0.915)。
如图2所示,不同学历调查对象对普通动物学和高等数学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程的评价均有极显著差异(分别为Kruskal Wallis chi-square(2,33)=11.007,P=0.004,Kruskal Wallis chi-square(2,33)=11.181,P=0.004);被调查者对植物学的评价具有显著差异(Kruskal Wallis chi-square(2,33)=6.597,P=0.037);但他们对其他课程的评价均无显著差异(无机及分析化学:P=0.126;有机化学:P=0.071;生物化学:P=0.097;微生物学:P=0.126)。
在统计调查对象对植物学的评价时发现,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的平均分为2.67±0.21,为所有调查者中最高。具本科学历者的平均分为2.63±0.13。专科及以下学历的评价平均分为2.00±0.23,为所有调查者中最低。
图2 不同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评价
但在对普通动物学的评价统计中发现,具本科学历的被调查者评价赋分最高,平均分为2.81±0.10;研究生学历的评价赋分为第二,平均分为2.67±0.21;专科及以下学历的评价赋分最低,平均分为2.00±0.12。
对高等数学的评价中,专科及以下和本科学历的评价赋分均较低,分别为和研究生学历的被调查者评价显著高于其他被调查者,其平均分为2.67 ±0.21。
3.不同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评价
统计后得知,不同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基础课的评价情况为高级>中级>初级,赋分分别为2.00±0.91,1.70± 0.77,1.55 ± 0.88,但三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Kruskal Wallis chi-square(2,33)=5.584,P=0.061)。
经分析后发现:不同职称调查对象在对各专业基础课的评价中,对高等数学的评价具有显著差异(Kruskal Wallis chi-square(2,33)=11.007,P=0.004);但在对其他课程的评价中无显著差异(P>0.05)(无机及分析化学:P=0.868;有机化学:P=0.126;植物学:P=0.977;普通动物学:P=0.568;生物化学:P=0.265;微生物学:P=0.127),详见图3。
图3 不同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评价
分析各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对高等数学的评价后发现,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评价赋分最高,平均分为2.11±0.31;具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分为2.00±0.33;具初级职称的被调查者平均分最低,为0.81±0.16,与高级和中级职称的评价有显著差异。
4.不同科研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评价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其45.45%的人员具有科研经历,他们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评价赋分平均值为1.87±0.70,其他没有科研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赋分平均值为1.58±0.81,但二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经统计分析,不同科研经历者对植物学的评价具显著差异(Mann-Whitney U(1,33)=87.5,P=0.051)。其中有科研经历的显著高于没有科研经历的,其赋分均值分别为2.67±0.13和2.22±0.17。被调查者对高等数学的评价具有极显著差异(Mann-Whitney U(1,33)=55,P=0.002),有科研经历者显著高于无科研经历者,赋分平均值分别为2.07±0.25 和0.94 ±0.17。所有被调查人员对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评价均无显著差异(P>0.05)(无机及分析化学:P=0.874;有机化学:P=0.694;植物学:P=0.051;普通动物学:P=0.087;生物化学:P=0.683;微生物学:P=0.607),详见图4。
图4 不同科研经历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评价
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教育过程中设置的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知识类课程[6],在整个培养计划中起着“奠基石”的作用。
在调查中发现,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认为目前西华师范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仅介于“重要”和“一般”之间,例如有机化学得分最低,仅为1.30。也就是说,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与保护区工作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高等院校必须加快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当前保护区发展的需求高素质专业人才。
依据《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专业基础课程既要包括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内容的课程,也要包括相邻专业的基本知识内容的课程。
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工作人员普遍认为植物学、普通动物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四门生物类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程度高于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高等数学等相邻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进行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时,应针对生物类专业基础课程和非生物类专业基础课程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1.生物类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应突出野保专业特点
在生物类专业基础课程中,专业技术人员对植物学和普通动物学的评价很高,接近于“非常重要”。对于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野保工作者则认为其重要性程度相对较低。
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动物、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偏重于宏观生物学方面的工作。与其他生物类专业相比,在对野保工作者的培养中,植物学和普通动物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野保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更加突出宏观生物学课程的重要地位,适当增加植物学和普通动物学所占的学时比重,从而为该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非生物类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应有针对性的改革
从总平均分上看,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高等数学等非生物类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评价并不高,都是介于“一般”和“重要”之间。但通过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自然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对高等数学的态度与其他两门课程并不相同。不同性别、不同学历、不同职称和不同科研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评价没有显著差异。对高等数学的评价则因被调查对象的学历、职称和科研经历不同,出现明显的意见分歧。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对高等数学的评价平均分高达2.67±0.21,显著高于本科和专科学历者。随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升高,其对高等数学的评价也增高。有科研经历的人员对该课程的评价显著高于没有科研经历的人员,其P值达0.002。根据当前我国保护区管理事业的发展要求,高素质、高学历是未来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发展趋势[5]。因此,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意见对高等院校的参考价值更大。
高等数学课程作为非数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直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更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7-8]。对于野保专业学生来说,高等数学是其学习生物统计、生态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高等数学在高校教育中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是生物类专业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能为学生学习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等课程提供化学基础。然而,在调查中,这两门课程都不太受“欢迎”。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课程所用教材过于强调化学形式上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其在具体专业中的不同需要,缺乏针对性。第二,授课教师多为化学学院的专业教师,没有野保专业背景,不了解学生的需求。这就导致教学重点为各种抽象的化学式和相关计算,和野保专业联系不紧密。第三,学生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野保专业学生不同于化学专业学生,对化学课程可能没有浓厚的兴趣。这就需要任课教师采用特别的教学手段,合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面对当前形势,高等院校只有加快改革的步伐,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保护区管理人才,为我国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1]王洪军,朱井丽,宫芳.高职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专业定位定向探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95-96.
[2]刘晶岚.中美德三国自然保护高等教育比较[J].世界林业研究,2009,22(3):64-68.
[3]刘益平,万英平,杨光友,等.荷兰自然与野生动物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及其借鉴[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10-13.
[4]李赞成.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2(6):199-200.
[5]徐基良,宋维明.建设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若干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4):13-15.
[6]李升和,周金星,徐雪萍,等.专业基础课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25(3):52-55.
[7]王平心.高等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法探讨[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9).
[8]覃燕梅.关于高等师范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保山师专学报,2009(5):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