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燕,侯明喜
(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67)
我国于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突出表现为“规模大、速度快、高龄化、不均衡”等特征。重庆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不仅是西部地区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而且其进入时间比全国整整提前了5年,老龄化问题尤为显著。
本文拟通过统计年鉴、政府公报、相关政务网站等对有关重庆市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并对其原因进行简单分析。
2013年我市常住人口为2 970万人,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为1 732.76万人,城镇化率达58.34%。其中,0~14岁人口占16.40%;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71.72%;65岁及以上人口占11.88%。截至2012年底,我市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584.41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7.47%;80岁以上高龄老人82.22万,占老年人口的14%;老龄化率在西部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五。
从重庆市人口金字塔形态看,缩减型结构特征相对明显(图1、图2)。其发展趋势明显表现出底部萎缩的特征,即35岁以下人群在大幅度减少,尤其是30~34岁年龄组人口减少最为明显,这与20世纪80年代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现在百万年轻劳动力外流有密切关系。塔腰呈梯形,较10年前上部明显内凹,目前50~54岁临退休人员相对较少,未来10余年养老负担会相对降低;下部略微外凸,目前35~44岁青壮年人口数量充足,未来10余年劳动力仍十分充足。塔尖呈三角形,且各年龄段面积均大于200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庆市老年人口将大幅增加。
“五普”数据显示,重庆65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比8.01%,位列全国第七。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这一比例达到了11.72%,仅10年时间便超过上海10.31%上升到全国第1位,老龄化率一跃成为全国之最,比全国老龄化水平8.92%超出约3个百分点,约为最低地区宁夏6.39%的两倍,可见其老龄化发展速度之快。
图1 重庆市五普人口金字塔
图2 重庆市六普人口金字塔
重庆市老龄化仍处于中龄型阶段,但其低龄老人比重以及年龄中位数接近高龄型,意味着不久的将来,重庆市老龄化将跨入高龄型发展阶段。不同年龄结构类型面临的问题各有差异:低龄型老年人口更多面临的挑战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问题;而高龄型老年人口更多将面临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因此,随着老龄化发展程度加深,我市老人的养老保障、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等问题也将越来越突出。
1982年重庆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为128.56万人,1990年168.29万人,1997年为248.72 万人,2005年 307.78万人,2010年则达到333.41万人。2012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达到341.03万人以上,平均每年增长10.1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7.66%,老年人口规模迅速膨胀,进入了加速扩大时期(图3)。市老龄委相关课题研究预测,到2015年,我市老年人口将达到638万。到202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675万,人口老龄化率将超过19%。2036年重庆市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900万,占全市人口的1/4。
图3 重庆市65岁及以上人口规模
“六普”数据显示,重庆市60岁及以上老龄化程度在全国最为严重,居全国第一,老龄化率为17.42%,比全国平均水平13.32%高出4.1个百分点。同样,65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1.56%,也是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重庆市在2000年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8.84%,全市人均GDP仅为5 157元;2010年重庆老龄化达11.56%,人均GDP为27 367元;2013年人均GDP为42 615元,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老年人口占比已达11.88%(表1),未富先老特征尤为明显。
表1 重庆市老龄化水平与人均GDP表
由图4可看出,重庆市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略有上升,且均超过60%,表明我市在近30年来一直属于劳动力平衡状态,为重庆市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且稳定的劳动力。而少儿比却逐年大幅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市老龄人口占比不断上升,从1982年的最低值4.75%到2012年的11.58%,短短30年老龄人口占比就翻了两番,老年型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在不断加强。
“五普”显示,上海市65岁以上农村人口比例最为严重为12.62%,重庆8.15%位居第6;但“六普”时重庆市65岁以上农村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14.51%,短短10年便上升到全国第1位(表2)。可见,重庆市城乡老龄化倒置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
表2 农村老龄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表
图4 重庆市年龄组人口结构
重庆市人口进入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阶段,老年抚养比的趋势是在缓慢升高,但少儿抚养比却是在不断下降,在升高与下降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全市总抚养比均保持在50%以下水平(图5)。从人口红利角度看,重庆市在1990年之前就开启了人口机会窗口,目前总抚养比大致保持在45~46的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是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时期,为迎接快速人口老龄化和重度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60岁以下无论是全市还是分城乡男女性别比基本平衡。但是从60岁开始,性别比开始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60~80岁,农村性别比开始明显高于城市水平;但是从80岁开始,农村性别比出现明显大幅下跌,农村高龄老人性别比失调尤为严重(图6)。而高龄女性老人无论从收入特征、社会和家庭地位等方面考察,都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家庭和社会给予她们更多的关注。
图5 重庆市历年人口抚养比
图6 各年龄段性别比
重庆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生育率走向一致且总体呈下降趋势,人口底部老龄化特征明显。由图7可见,除去三年灾荒时段,重庆市50年代到70年代间均保持25%左右的生育率,主要是当时人口政策造成的生育高峰。从1974年要求切实落实计划生育工作开始之后,重庆市生育率出现直线下滑,1978年生育率不到10%。此后,重庆市生育率几乎均保持在10%以下。1986年及2010年出现的第二次、第三次生育小高峰则是由于上一个生育期出生的婴儿普遍进入育龄年龄而引起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市新生婴儿数量的急剧减少,同时第一批政策影响下的生育高峰人群又已开始步入老龄群体,导致重庆市老龄化水平不容乐观。
图7 重庆市历年生育率变化图
重庆市从1990年四次人口普查时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岁左右的66.33岁平均人口预期寿命上升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点的75.7岁,短短20年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超过10余岁,并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岁左右(表3)。这反映出重庆市人口健康水平处于全国中上水平,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得到延长,为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表3 重庆市与全国平均预期寿命表
2000年“五普”男性死亡年龄多集中于70~74岁,女性多集中于75~79岁。而2010年普查时重庆市男性死亡年龄集中于75~79岁,女性则集中于85~89岁,死亡年龄众数呈现明显差异。60~80岁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近20个百分点,低龄男性过高的死亡率直接导致了高龄老人的性别失调。同时由于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水平又明显高于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市高龄老人尤其是85岁以上老年人口性别结构失调。
农村年轻人口不断向市内城镇和市外转移,导致部分区县的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与按户籍人口老龄化大幅度增加。另外,人口流入导致部分区县按常住人口计算,其老龄化程度比户籍人口老龄化有降低。按常住人口计算老龄化率大于21%的区县与人口外迁导致老龄化率加重的前10个区县名单除酉阳外基本上都重合(表4)。可以推出,劳动力外迁是重庆市人口老龄化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2013年全市人口流动总量为1 043.13万人,占当年常住人口2 970万人的35.12%,净流出人口388.42万人,而流动人口中又以年轻劳动力流动为主,因此重庆市老龄化显著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年轻人口流动与迁移。
重庆市老龄化程度依常住人口计算在全国虽最为严重,但是由于我市人口结构中又以劳动年龄群体在为主,现在仍处于人口红利阶段,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显现。但是,以目前的人口再生产状况,未来10年,重庆市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人口红利机会窗会关闭,人口负债将取而代之,届时将会遭遇目前因人口深度老龄化而导致的老年社会保障危机,城乡老龄化差异将更为明显,因城乡养老、医疗、康复、护理等资源分配不均的矛盾将更为突出,人口老龄化将是未来重庆市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单独二孩政策的逐步放开目的在于改善人口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口老龄化的解决,但这一政策也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补充,包括弹性退休以及鼓励延迟领取养老金时间的办法延长平均退休年龄,通过缩短学制加快低年龄组劳动力尽早进人工作,重视强化与开发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功能,建立医疗护理分开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等多途径解决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
表4 重庆市各区县按常住人口老龄化率及人口流动对于部分区县老龄化率影响状况
[1]张莎.建设100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让老人在家门口安享晚年[N].重庆日报,2013-09-25.
[2]张莎.重庆老龄化程度位居西部第一 全国第五 增速较快[N].重庆日报,2013-01-28.
[3]邬沧萍.重新审视我国人口未富先老的命题[J].China Population Today,2008(1).
[4]陈毅华,苏昌贵.基于六普数据的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3(1):21-26.
[5]韦璞,武学丽.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历程、特征与趋势[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3(6):9 -17.
[6]周战超.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1):121-125.
[7]陈友华.关于人口老龄化几点认识的反思[J].国际经济评论,2012(6):110-123.
[8]刘益梅.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11(7):100 -104.
[9]章晓爵,刘帮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模型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11(3):83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