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军区司令员 黄跃进 少将
中央军委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省军区系统响应习主席号召,必须着眼国家安全发展全局,站在兴国强军高度,把握自身工作军民融合属性,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当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促进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的增强。
省军区系统是我军在各地设立的一级组织,也是地方“五大家”政权体制(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军事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领导、力量编成、工作开展、行动实施、有关保障都是军民融合性的,做好军民融合工作是经常性的实践活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战斗力建设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一)履行双重职能,必须担当融合职责。省军区各级接受军地共同领导,既是当地军事领导指挥机关,又是地方党委的军事工作部、地方政府的兵役机关、国防动员的领导和组织协调机构、军地关系及军事利益维护的牵头协调机构,起着联系军地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省军区要深刻认识富国与强军的辩证统一,充分认清地位作用,坚持战斗力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协调党委政府与国动委深入调研民参军渠道不够顺畅、军转民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切实担负起思想引领、需求对接、资源整合、军地协调之责,促进军民融合由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拓展,由单一保障向综合保障跨越,由区域和行业层面向国家层面提升,由全面计划控制向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整,实现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融合发展。
(二)承担双重任务,必须掌握融合本领。省军区抓建的民兵预备役与国防动员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国家发展需要,增强遂行任务能力,应坚持人民战争思想指导,充分认识人民战争的军民融合属性,搞清人民战争准备的内容、措施、要求和人民战争实施的方式方法、特点规律、指挥保障等,科学统筹双重任务建设,发挥好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抓好核心军事能力建设,进一步发挥地方优势推进军事斗争准备;一方面抓好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进一步发挥人民武装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切着眼于发展生产力与提高战斗力有机统一,自觉把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摆到“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筹划推动,掌握军地融合工作本领,为战时动员支前多蓄力,为巩固基层政权多给力,为加强社会管理多聚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多协力,为应对突发事件多用力。
(三)实行双重保障,必须构建融合机制。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全面加强思想融合、体制融合、布局融合、力量融合、行动融合、保障融合,其中保障融合是基础,必不可少。省军区既要遵循国防经济规律和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建设规律,自觉引导国防和军队建设需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同时又要积极协调地方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促进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完善有机结合起来,妥善处理经济布局与国防布局的关系。落实这些工作,要把握好军地共同保障的特殊性,创新政策法规保障机制和经费物资保障机制,为工作开展落实提供良好环境和有力支撑。切实摒弃临时协调、感情推动等简单落后的运作模式,把那些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融合机制,及时用政策法规固化下来,促进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运行轨道。
(四)担任双重职务,必须发挥融合作用。省军区系统领导干部除担任军内职务外,一般还兼任同级地方党委常委、参加同级政府常务办公会或兼地方人大、政协职务。因此,应用好参与决策权,当好“国防代言人”,使军民融合进入地方党委政府的筹划部署;用好建议监督权,及时提出合理建议,引导地方贯彻执行军民融合法规和上级命令指示;用好考核讲评权,督促各级抓好军民融合任务落实,形成党政军领导合力,保证融合建设质量。当前,要抓紧协调《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十二五”规划》各项统筹任务在本区域的落实,调研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家应急能力与公共安全统筹的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深层次矛盾,保证工作有计划推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发展中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必须抢抓机遇、用好资源,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破解难题,以突破重点难点带动整体提高。
(一)后备力量以融合促转型。围绕民兵预备役建设调整改革、增强质量、适应任务需要优化结构,紧紧依托和充分利用地方经济、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把后备力量组织建设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推动后备力量由参战支前为主向支援保障作战为主转变,构建与市场经济环境和现代战争需要相融合的力量体系。一是改进“编”。坚持把组织落实作为前提和基础,把应急应战有需要、地方有优势、建设有条件的力量编组起来,做到编实、编精、编顺、编规范,构建以应急队伍为重点、支援队伍为支撑、储备队伍为补充的民兵建设新格局。按照现役部队预编、预备役部队、基干民兵、国防动员专业队伍、普通民兵的顺序落实编组,确保编组有序、重点突出、质量可靠。积极探索属地编组、优选编组、行业编组相结合的路子,把重点力量向大中城市、交通干线沿线、重要目标以及可能遂行任务地域靠拢,确保一旦有事能拉得出、起作用。二是紧盯“战”。按照“民兵布局就是作战部署”和“作战编成带动人员编组”原则,统筹民兵预备役整组与作战问题研究、战备方案修订完善,联动解决后备力量编成与区分使用问题。切实研究民兵预备役部队可能担负的具体任务、行动地域和兵力规模,理顺编什么、编在哪、编多少,谁来编、谁来用等基本关系,做到编战一致、编用一致。三是跟上“新”。适应我军新型作战力量快速发展需要,依托地方行业系统组建信息保障、信息安全、网络攻防、频谱管理等民兵信息分队,在抓好网络舆情应对规范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网络战、舆论战等新作战样式的人民战争实施办法、实现途径。针对国内暴恐事件增多的实际,组建反恐分队,加强自身防护并支援配合地方行动。
(二)兵员征集以融合解难题。针对“当兵热度下降、征兵难度增加”情况,坚持政府主导、军事机关主抓,军地共同完善兵役登记、征集、服役和退役系统链路,为选好兵、送精兵、育新人服务。一是抓实平时征兵准备。规范兵役工作组织实施具体办法,依托社会信息化建设成果,研发兵役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兵役登记数据库,督导各级落实选、预、管、征等工作制度,逐步实现征兵网络化管理和按需精确征集。二是加强征兵整体运作。按照“政府管任务、兵役机关管质量”原则,健全“党政军领导机关整体运作,征兵领导小组协调落实”、“兵役机关整体运作,业务部门协调落实”机制,军地齐抓共管调动参军动力。宣传引导注重面对面讲政策、算好账,激发热情。政策激励注重协调地方兑现家庭优待金、经济补助、定向招录、免费就业培训等政策,让参军有奔头、有出路。法规约束注重深入掌握思想状况,讲清逃兵可耻的道理和面临的惩罚,筑牢思想防线;对反复教育仍拒服兵役的,军地依法作出行政或经济处罚,狠刹思想退兵歪风。三是加强大学生征集导向。把高校征兵作为推进军民融合健全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按照征兵时间调整改革要求,进一步将征集主体向大学生转移,提前启动高校征兵和大学生预征工作,规范高校征兵工作机制,在大学生离校前完成体检政审和预定兵工作,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切实把征兵改革优势转化为征集更多高素质青年入伍的实际成效。
(三)国防动员以融合挖潜力。国防动员作为寓军于民的系统工程,它不能是形式上简单化的军民嫁接和机械式的军民捆绑,而应是实质上建立在结构科学组合、资源综合利用、国防和经济效益互促共赢基础上的军民有机融合。一是职能任务“统管”。按照“军队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要求,细化职责,明确任务,确保各项工作有人管、能落实。军事机关强化需求牵引意识,围绕军队需要动员什么、地方能够动员什么,整体筹划建。国动委强化综合协调意识,充分发挥军地统合功能,主动搭好桥。政府强化主管主抓意识,把需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认真负责管。动员任务部门和单位强化国防优先意识,主动承担国防义务和社会责任,确实能担当。二是基础建设“两用”。把国防动员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发展规划,结合公路、铁路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为支撑、国道省道为主体、战备道路为补充的战场网路,改善战备交通条件。在城市建设中统筹防护体系建设,健全人防设施,完善各类重要目标防护预案,周密制订防护措施,提高综合防护能力。三是优势产业“兼容”。依托地方工程机械、小型船艇、血液制品、特种防护装备等优势资源,加强储备型、技术保障型、应急生产型动员中心建设,规范建、训、管、用制度和战时经济动员的程序方法,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制度健全、运行规范、反应快速的国民经济动员体系,为部队作战提供人才、装备、技术综合保障。四是民生工程“互惠”。拓展军事机关保障社会化范围,动员社会力量完成物资、交通、生活、医疗等保障任务。结合地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总结推广组建物资装备动员仓储基地的做法,主动利用当地工厂和物流企业,就近落实预储预置,优化物资装备储备办法、规模和布局。
(四)“双应”行动以融合强能力。国防后备力量遂行应急应战等多样化军事任务,涉及多种力量与行业部门,需要协调部队、地方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配合,形成合力。一是机构“联建”。目前,军地应急应战指挥各成系统、自我建设、关联不紧,实施联合统一指挥不够顺畅,行动中时常出现指挥协调脱节与失控。国防后备力量,虽然在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应对突发事件时用得多,但还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军民融合指挥体系。省军区系统应着力推进作战指挥、国防动员、应急管理体系衔接,全面理顺军地指挥机制。二是情报“联侦”。发挥民兵数量大、分布广的优势,按照“市建网、县设站、乡(镇)编组、村定人”要求,组建民兵情报信息网。在军事机关作战值班室与政府应急办、政法委维稳办之间建立专线信息通道,完善情报会商、情况通报等制度,准确掌握敌情社情民情灾情,做到灵敏高效、反应快速。三是指挥“联通”。在完成军事机关和地方信息系统引接基础上,将指挥信息平台向国防动员专业办公室和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社会维稳部门延伸,建立省军区卫星地面站和卫星通信机动站,构建贯通省市县三级、军地共享的应急指挥网,确保指令迅速、准确、顺畅传递。四是力量“联动”。广泛开展带有实战背景的防卫作战、动员支前、抢险救灾和反恐维稳等军地联合实兵演练,规范整体联动、力量运用方式,正确处理不同行动中军事机关与公安、民兵预备役与其他力量、民兵预备役部队与作战部队“主配角”关系。做到既积极主动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急难险重任务,又不随意动用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处置涉及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诉求的群体性事件,更不为私人老板“看家护院”,确保行动有据、指挥有方、规模适度、用之合理。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寓兵于民,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的共同职责,是当地党政军民的共同事业,军地之间不是谁给谁办事、谁为谁服务、谁要谁帮助、谁关心谁的问题,而是共同履职为党的政权建设服务,为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大局服务。省军区系统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依法协调军地共同履职、军民融合作为。
(一)营造依法履职氛围。国防情感,是推动军民融合的基础。一个地方国防意识强不强,国防氛围浓不浓,主要看“三度”:一看领导者的“重视度”,二看年轻人的“关注度”,三看社会上的“认同度”。真挚的国防情感,来自对历史传统的感悟、对政体国体的理解和国防实践的砥砺,需要围绕增加“三度”,不断加大国防教育和国防法规学习宣传力度。要广泛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专办或合办宣传教育平台,创新国防宣传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增强宣传教育实效。特别是省军区系统要联合同级地方宣传教育部门,坚持经常走进地方党校、学校、企业、社区开展军事(社会)要素、国防法规、军民融合宣传讲座,培养广大干部群众浓郁的国防情感,使军地双方从思想上产生融合认识,为工作融合创造条件。
(二)提高依法履职能力。健全完善的法规制度,高效顺畅的工作机制,是抓好军民融合的重要保障。军事机关应带头学好用好国防法规,改变个人自学不研究法规应用、单位抓学不重视法规学习、参政议政不宣讲国防法规、协调党政履职不依法办事的状况,准确把握省军区系统的军民结合属性定位,明确党政军抓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职责要求,掌握依法领导的方法内容,提建议、作筹划、定决策、搞协调、抓落实都从依法履职切入,扭转工作干得热火朝天、创新成果汇编成堆、法规制度放置下来、军民融合体现表层的状态。
(三)确立依法履职标尺。当前,有的军事机关协调地方党委政府管武建武的重点把握不准,偏离主要职能,侧重于协调解决经费保障、随军家属安置等自身现实问题,对民兵预备役建设、国防动员和兵役工作等事关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协调解决力度不够,致使有的地方党委议军会就是庸俗地“议钱议物”,想方设法立项目、搞预算,不仅偏离了“议军”主题,也损害了军事机关形象。新形势下,军事机关应改变以给了多少钱、给军事机关解决了几个实际问题、安置了几名家属为主来评价党管武装情况的思考方法,着眼解决制约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科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来提需求,引导地方党委政府管政治思想、管机制建设、管组织运行、管解决重大问题。要引导各级干部认识到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不是对军事机关几个人的关心支持,而是对当地武装工作的关心支持;投入的经费,不是给军事机关的经费,而是保障当地武装工作落实的经费。
(四)加强依法履职督查。近年,为适应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党中央、国家和军委总部制定出台了不少有关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规定,但由于缺少必要的检查督查,对不履行领导职责、消极不作为的责任追究不到位,导致工作不稳定、不连续,存在随意性和短期行为。没有监督就没有落实。省军区应主动加强协调,建议地方党委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军地检查督查力量,将国防法规列入执法检查范畴,把依法履行抓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职责列入地方党政领导绩效考评内容,健全问责制度,树立起依法履职的鲜明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