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宏杰
在官场上被视为异端、视为魔鬼的同时,在民间,海瑞却已经渐渐成了“神”,成为老百姓希望的寄托。在老百姓的心中,海青天就是善恶的最终裁判者,是传奇式的大英雄。
张萱《疑耀·司马文正海忠介》卷二载:海瑞从海南起复,入南京为官。进入南京那天,老百姓都涌到街上,“黄童白叟,填溢街巷以观公”。每天到海瑞宅第求见海瑞的老百姓络绎不绝。有的百姓进来后,并无事相求。海瑞问:“见我何为,欲言事乎?”百姓叩头说,没什么事,“愿一见海爷相貌耳”。
在海瑞上下班的路上,每天都会有人专门等候,希望能在海瑞掀起轿帘的时候看一眼他的真容。在南京市井,甚至有一种专门以海瑞惩贪为题材的评书,听者如堵。
海瑞已经成了一个偶像,是正义的化身,一个超现实的存在。而现实生活中的海瑞,却已经心如死灰。他憎恨这个荒谬的世界,他每天都在盼着死亡的到来。
海瑞终于死了。万历十五年冬十月十四日,海瑞病故于南京。
“卒之前三日,兵部送柴薪多耗七钱,犹扣回。”“病不药。”拒医而死。“无一语及身后事。”不但没有大臣们例有的遗疏,甚至连一句遗言也不留。他对这个世界,已经彻底无话可说。
像每个清官的身后一样,史书照例要花些笔墨描写一下他身后的清贫。“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衣,有寒士所不堪者。”有更详细的记载说:“检箧内仅禄金一十余两,绫、纱、葛各一。”
消息传出,整个大明官场都松了一口气。这个麻烦制造者终于消失了,人们不必再绷紧神经了。海瑞终于去了他应该去的地方:神龛。
上闻之,辍朝悼伤,遣吏部左侍郎沈鲤谕祭。祭词之溢美,无以复加:“惟尔高标绝俗,直道是躬。视斯民犹已饥寒,耻厥辟不为尧舜。矢孤忠而叩阙,抗言争日月之光;出百死而登朝,揽辔励澄清之志。迨起家于再废,乃浃岁而三迁。岩石具瞻,卓尔旧京之望;素丝无染,褒然先进之风……若金在冶,虽百炼而愈坚;俟河之清,奈九泉之莫及……”
礼部议谥,请赐忠介,赠太子少保。
谕江浙地方为海瑞建专祠,春秋享祀。在海瑞的家乡琼州府城小北阂外建专祠,与宋苏文忠公、明丘文庄公,称“三公祠”。
无数官员在海瑞祠写下了一篇篇纪念文章,把所有能想到的最美好的词汇都给了海瑞:
公之秉节,素丝羔羊,岁寒松柏,烈日秋霜。公之丰仪,野鹤昂藏,明珠南海,翡翠越裳。位禄名寿,公俱克全。千秋不朽,含笑九原……
慷慨片言,世争传其谏草;崎岖百死,天亦鉴其精忠。既升华于九列,旋建节于三吴。忠矢清霜,每为民而任怨;几先介石,亦因毁而得名……
从现在的资料上,我们可以判断海瑞有强迫—强制型人格障碍。
在强迫—强制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目中,世界是一个井井有条的体系,他的任何行为都要按照规矩一丝不苟地进行,有一点偏差就会长久不安。这样的人行为刻板,对自己和他人要求过于严格,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
海瑞几乎符合以上所有标准。儒家思想提供的静态理想化社会图景,正好满足了他秩序化世界的心理需要,而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万世家法,为这种理想化社会的实现提供了操作依据。
海瑞的楷书学的是柳体,瘦骨嶙峋,一丝不苟。这正像他的性格,认真到了极点。在辞职信中,他说,自己做事“不求合俗,事必认真。九分之真,一分放过,不谓之真”。就是说,他要的是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九对他来说都没有意义。这是典型的强迫型心理障碍。
《吴郡名贤图传赞》中的海瑞像,是一个又干又皱的老头儿,嘴巴紧紧抿着,脸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皱纹,两眼里飘动着愁苦的神气。
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提到海瑞的家庭。
海瑞前后娶妻多次。他对妻子和女儿感情冷淡,令人难以忍受。海瑞早年娶妻许氏,生了两个女儿,被海瑞休了。第二个妻子潘氏进门不到一个月,又被赶出家门。第三个妻子亦在盛年之时莫名暴死。而此前,他的一个妾自杀身亡。海瑞的妾也是换了一个又一个,作为道学家,海瑞对女人不会过于挑剔,因此,其“九娶”的原因,自然是出于孝顺,为了一个简单的目的:生一个儿子。可惜到死,这个目的也没有达到。
海瑞对孩子教育严厉。一天,他见5岁的女儿在吃饼,就问是谁给的,女儿答是小僮。海瑞大怒:“女孩子怎么能吃男仆的饼!你饿死吧,这样才不愧是我的女儿!”这小女孩也颇为倔强,竟然真的从那天起不吃东西了,家人百般劝解也不管用,终于在7天之后活活饿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