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友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
妹妹呀,东山西山采茶忙。
插秧插的喜洋洋,
采茶采的心花放。
插秧插的匀又快,
采的茶来满山香。
你追我赶不怕累呀,
敢与老天争春光,
争呀么争春光。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
姐姐呀,你采茶好比凤点头,
妹妹呀,采茶好比鱼跃网。
一行一行又一行,
摘下的青叶往篓里装。
千篓万篓千万篓呀……
这首旋律优美、歌词动听的浙江民歌,就是周大风一生最成功之作,说起来还有一段难忘的故事哩。
那是1957年夏天,周大风到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作协浙江分会主席、长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春茶》作者——著名女作家陈学昭家作客。交谈中陈学昭讲:“最近,我陪周总理去过梅家坞,总理对龙井茶大加赞赏,并说‘杭州山好、水好、茶好、风景好,就是缺少一支脍炙人口的歌曲来赞美’。”周大风听后把总理的期待铭记在心,准备到茶园体验生活,创作一首与茶有关的歌曲。
1958年5月,周大风随浙江越剧二团50多人奔赴温州泰顺山区巡回演出。剧团来到了泰顺县东溪乡后,他就住在东溪乡大队部的办公楼里。泰顺盛产茶叶,演出之余,他常与当地村民一道上山采茶。云雾飘渺的山峦、泉水叮咚的溪流以及欢声笑语的采茶人,一派独特迷人的江南风光,他很快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想: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是否能通过戏曲的形式来反映山区群众的生活?5月11日晚,他通宵未眠,在房间里一气呵成写出了反映采茶生产的《采茶舞曲》。乐曲采用了越剧音调,融进滩簧叠板“多上一下”的曲式,又吸收了浙东民间器乐曲“四则”的音调作引子,并采用有江南丝竹风格的多声部伴奏,他觉得这种形式易于被群众接受。第二天,他找到东溪小学,让该小学的学生学唱《采茶舞曲》。没想到,一节课下来,小学生们就会唱这首歌了。有的学生还随着欢快的节奏开始手舞足蹈,模拟采茶动作,甚至边唱边跳,舞到校门外的茶蓬中去……《采茶舞曲》创作成功后,周大风一鼓作气,只用了3天时间就创作了9场大型越剧《雨前曲》,《采茶舞曲》就成为该剧的主题曲。
周大风为汶川赈灾演奏
巡回演出结束回杭后,即开始排练大型越剧《雨前曲》。1958年6月赴上海首次公演,获得成功。中国唱片公司录制了《采茶舞曲》的第一版唱片,浙江人民广播电台还把《采茶舞曲》列为开始曲。同年9月剧团进京参加“现代剧汇报演出周”,在长安剧场公演《雨前曲》。一天,当大幕徐徐降落,观众掌声如潮,在场看戏的周总理高兴地走上舞台与演职员们亲切握手、合影,并鼓励大家说:“男女合演越剧要像人民公社一样蓬勃发展,你们也要继续向女子越剧和老演员学习。该剧反映茶农生活是好的,今后还要多汲取传统戏曲的营养。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不断推陈出新。”他特别亲切地对该剧的编剧、舞美设计、作曲周大风说:“这个《采茶舞曲》曲调很不错,不仅有越剧味,也有时代特点。只是歌词中有两句需要修改:“‘插秧插到大天亮’,这不符合党的劳逸结合的政策;‘采茶采到月儿上’也不好,露水茶是不香的。说明你缺少生活,还应补课,我希望你到龙井茶产地杭州梅家坞去生活一段时期,把这两句歌词改好。”周大风当即表示一定按照总理指示修改。
回到杭州,周大风就去了梅家坞体验生活,但总找不到恰当的词修改。其间一天,他正走到梅家坞村口大路边,忽然有一辆“红旗”小轿车停在他身旁,周总理神采奕奕地从车中走出就问他:“小周,你的歌词改好没有?”周大风回答:“还没有找到恰当的词句。”周总理笑道:“要写心情,不要写现象。我建议改为‘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为什么这样改?‘喜洋洋’、‘心花放’让唱的人、听的人自己去想。说得太直了就不是文艺作品,你看如何?供你参考,你有什么更好的词句还可以改嘛。”说罢,周总理要去接见外宾,上车时紧紧地握了握周大风的手并嘱咐说:“好的作品往往是改出来的,当然也有出口成章的,那是奇才。希望你把歌词改得更好。”周大风望着远去的轿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总理多么谦逊,多么亲切热情,才思如此敏捷,记忆力如此惊人!他觉得就按周总理说的改吧,改其他词都没有这么贴切。《采茶舞曲》修改后经重新录音,迅速在全国流行,被浙江越剧二团、中央歌舞团、中央实验歌舞团、东方歌舞团等23家文艺团体作为保留节目,一时风靡城乡,并多次到国外演出,成为知名度最高、最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茶歌茶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1年9月3日,毛泽东主席南巡乘专列从江西南昌来到杭州,在召见时为浙江省委第一书记南萍时,指名要看《采茶舞曲》。南萍称:“《采茶舞曲》是大毒草。”毛泽东生气地驳斥:“毒在哪里?我看是好的,出了新的。”南萍只好安排毛泽东观看。陈毅等中央领导来浙江,也观看了《采茶舞曲》的演出,并给予赞赏。1972年,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到杭州访问,也点名要看《采茶舞曲》,周总理便指示浙江省组织演员在西湖国宾馆前广场上演出,坐在宾馆阳台上观摩的周总理和西哈努克亲王拍手击节唱和,其乐融融。《采茶舞曲》后经著名歌唱家朱逢博、吕薇,著名越剧演员陶慧敏等演唱后,可以说红遍了全国。1983年还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教材”。至今,已有100多种唱片、磁带、CD片等流传海内外。但在“文革”前,大多数出版物上均未署上作者名,而只署“浙江越剧二团创作”,周大风也从未拿过一分稿酬,真是为音乐和戏剧事业作贡献了。
一首风靡中外的《采茶舞曲》,让周大风先生名扬四海。也让他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对茶文化研究颇深。
他家的床头墙壁上就挂了一幅他在茶园中的照片,而且茶是他不可少的朋友,他每天都要喝茶,一年要吃好几斤茶叶。2009年春天,为迎接2010年4月下旬在宁波举行的国际茶文化节,宁波茶文化促进会领导专程邀请周老先生去作客,向他介绍近年来宁波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并希望他能为家乡创作茶歌。他听了介绍后对家乡茶文化的发展非常欣慰,并谈到近年多个省的很多茶乡都请他创作茶歌,但他感到对各地情况不太了解,加之年事已高,无法写出超越《采茶舞曲》这样的佳作,因此一概婉言谢绝。但他对家乡茶文化深有感情,表示愿意尽力一试。
经宁波茶文化促进会提供创作素材,周大风先后创作出一稿、二稿,其中一稿已经宁波歌舞团配器、演唱,效果不错。在此基础上,他又创作了第二稿。为方便传唱,他在歌词创作力求通俗易懂,尽量不用形容词。他创作的《宁波茶歌》歌词,以望海茶、瀑布仙茗、奉化曲毫、印雪白茶四大名茶和海上茶路、越窑茶具等具有宁波特色的名茶、茶事、茶具为创作元素。同时将新出炉的宁波城市形象宣传语“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有机地结合在歌词之中,提升了茶歌的文化品位,可谓一大亮点。
周大风创作的《宁波茶歌》曲调,则以宁波传统曲调《文鲜花》、《武鲜花》为元素,推陈出新,并可用宁波话和普通话演唱,使宁波听众更有亲切感。与《采茶舞曲》一样,可唱可舞,优美动听。2010年4月下旬在宁波国际茶文化节上,《宁波茶歌》正式演唱:
阿拉宁波人,
爱吃宁波茶。
宁波茶,醇又香,
客人来了敬杯茶,
宁波茶叶顶呱呱。
千年茶山望海茶,
瀑布仙茗云雾茶;
奉化曲毫印雪白,
清香鲜爽味道佳。
海上茶路唐代开,
越窑茶具史书载。
书藏古今记茶事,
港通天下飘茶香。
我们的朋友遍五洲呀,
宁波名茶醉天下!
“深深的情哟,厚厚的意哟,深情厚意凝在一杯清茶里……”2010年春,周大风老先生还专门赴温州苍南县五凤茶区体验生活,写下了他的第三首茶歌——《银奥茶歌》。这首茶歌的MTV也在同年5月在苍南开拍,并由苍南籍的中国铁路文工团著名独唱演员曾敏担任主唱,它以浙江银奥茶业生产基地和桥墩碗窑古村落等景点为外景,可以说歌美景美人美,制成后已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受到观众的好评。
早在1988年66岁生日时,周大风写了一首《六六吟•调寄鹧鸪天》,以总结自己的大半生:
我本乱世一书郎,
天生刚直半疏狂。
常辨人间美与丑,
亦尝世间炎和凉。
歌一曲,文千章,
兴业作画镌篆方。
不与俗客争名利,
但创一得酬国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音乐家,周大风为祖国和人民创作了许多精神财富,祖国和人民也给了他很多职位和荣誉。他曾任浙江省政协第三至七届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会常委。1988年10月,他荣获国家文化部“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贡献奖;1991年12月,获得浙江省文化厅“从事艺术工作30年”贡献奖;1992年10月,获国务院突出贡献特殊津贴证书;2002年5月,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老文艺家”称号和浙江省政府颁发的“鲁迅文学艺术奖”最高荣誉奖。2009年,荣获中国文联“从事文艺工作60年”贡献奖。2011年,宁波出版社出版了《人民音乐家周大风》一书。2013年11月,首届“浙江音乐奖”颁奖典礼在浙江音乐厅举行,91岁高龄的周大风先生又摘取了“浙江音乐奖荣誉奖”。
走过93载人生之路,他曾创造了许多辉煌,也经历了不少风雨,近年来,他得了重病,但不管命运如何变幻,周大风都将其转化成优美的乐章,创造出人生和事业的辉煌。□
周大风在茶园体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