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凌
“飘窗”应该是个舶来语汇。
虽然一句话就可以把它解释得很清晰:为房间采光和美化造型而设置的突出外墙的窗。
只是,在我们古老的建筑文化中,它并没有太显著的位置。虽然,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框架设计,使窗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成为建筑的审美中心。我们的古典建筑里,最早的直棂窗在汉代便已存在,历经各个朝代的改造与发展,宋朝开关窗、格子窗,明朝槛窗,清代支摘窗等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印记。窗子的传统构造十分考究,窗棂上雕刻有线槽和各种花纹,构成种类繁多的优美图案,比如仙桃葫芦、福寿延年、石榴蝙蝠、扇状瓶形等等,极富装饰趣味,然而更多的审美趣味已然喧宾夺主地抢夺了窗户的采光功能。
窗棂,成为形式大于内容的重要存在,本身便成就了各种传说。比如在古典名诗中就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梦觉隔窗残月尽,五更春鸟满山啼。”历史文化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每个角落。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里,地名也好,村落也好,胡同街道也好,房屋建筑也好,往往浓缩了祖祖辈辈的情感与经历。可惜后来,现代都市的废与立,使很多美好都不复存在。古老建筑多被拆除,高楼密集,窗外难见蓝天绿地,就连阳光照射也显得格外珍贵。窗子的造型似乎千篇一律,窗棂文化已然消缺。
还好,还好有飘窗。
飘窗,从名字不难看出,就是飘出的窗子。一般的飘窗可以呈矩形或梯形,从室内向室外凸起。飘窗的三面都装有玻璃,窗台的高度比起一般的窗户要低。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进行大面积的玻璃采光,又保留了宽敞的窗台,使得室内空间在视觉上得以延伸。
当然,这样的定义很生硬,其实,对于我们的生活而言,飘窗是温柔而生动的。
中学时读琼瑶的《一帘幽梦》,十六岁的我为紫菱那锁住秘密的珠帘着迷。印象中,那是第一次因为一扇不一样的窗户,而想要看得见不同风景的生活。
后来这个故事被拍成了电视剧,我总是在播出的时候坐在电视机前,不是期待那个峰回路转的爱情故事,而是渴望有朝一日自己也会有间这样的房子,大大的飘窗,悬挂着珠帘,承载忧伤与甜蜜,幻想和梦。
大学时代,学校的图书馆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蒙尘后一如陈皮质感的混凝土外墙,木窗框有不同颜色斑驳的油漆,而且大都是整齐对称的方格子,比起现在的塑钢门窗,铁质镂空的窗栏显得典雅精致,特别是很多门把都是铜质的,楼梯也是现在少有的水磨石。更加让人留恋的,是拐角处大大的落地窗台,想象在无人的午夜,开一盏暗灯,影子落在墙壁上,厚厚的玻璃隐约透露着心绪,不用播放黑胶唱片,浪漫气息已然扑面,仿似张爱玲笔下等爱的少女。那个时候总期待着图书馆没人的时候能够脱了鞋子登上窗台,在那里蜷缩成傲慢的蜗牛,即便全世界天翻地覆,我也有自己的城堡和依赖。那个时候就想,以后要住在一个拥有大大的落地窗台的房子里。
纯真的十几年前的我其实并未真正以家的身份去考虑老房子生活是如何一回事。以至于在乌鲁木齐支教的时候,自己挑选了学校里最老的洋房改造成的研究生公寓。住进去的时候,水管快爆裂了,危险的旧电线遍布,还有满是裂纹的天花板。唯独,那座旧楼有一个旋转的楼梯,每每拐弯的地方都会有一处接近两米高一米半宽的飘窗,窗台居然是木质的,枣红色的油漆几近脱落,但却没有一点损坏。
后来,几次三番搬家,离开了只有窗户和阳台的房子,住进了动辄二十几层的高楼。父亲总说,这样的房子住着让人悬心,不接地气。虽然有了电梯,但这种方便的代价是把自己“束之高阁”,后来父亲选择了一处高层顶楼的复式,多花了三分之一的价钱,为的是有一个能够看到天色的空中花园。他的梦想是在下着雨的夏日傍晚,一边喝着绿茶,一边看着种植的植物接受雨水的洗礼。只是,因为天气的原因,总也赶不上夏天傍晚的雨,所以父亲只能像个失落的小孩,在狂风大作或者暴雨瓢泼的时候站在飘窗前,看楼下那些细小如蚂蚁的人和物。此时他总会自言自语着,多亏有了飘窗,不然真是憋闷。
再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和丈夫挑选房子的时候一眼便看中了卧室里大大的飘窗。这样的设计真是妙,有阳台的空间又兼顾窗户的采光与透气。舍不得悬挂窗帘,最终没有找到合适的珠串,也放弃了少女时代的“一帘幽梦”。对于飘窗的喜爱让我和丈夫开始了一年四季的设计与享用。
春天,铺一张厚厚软软的棉毯,颜色是暖暖的红色或者浓浓的棕色,然后,靠着窗户的位置摆满了自己手做的靠垫,靠垫上有用十字绣绣上的各种花色,还有一些细碎精巧的拼布图案。而最让人欢喜的,是在一个小小的角落,有个并不高但可以放三四盆墨水盒大小的多肉植物的架子。天气冷的时候,是多肉们最茁壮的时候,而春天的太阳正好可以改善它们的形状和颜色,珍藏了一个冬天的生石花、冬云罗密欧、黑夜和碧环小兔子都生灵活现地绽开着。偶尔,也会有我不太擅长打理的山地玫瑰出现在春天的飘窗,那里是我的小花园,虽然,所有的花都盛开在我的心里。春日的太阳一天暖过一天,冲一杯咖啡,随便拿一本好书,躺在飘窗里,倚靠着松软的垫子,楼下悬空着的世界,仿若在摇篮里一般。
夏天,撤掉厚厚软软的棉毯,露出光洁的大理石台面。丈夫喜欢把浅色的麻质衣物摆在上面,一天下来,浓浓的日光味道渗透进纹理,可以温暖他的皮肤。下雨的时候,在卧室里播一张古典音乐的CD,站在飘窗前听着音乐,看着雨水斜斜地织起一面水帘,感觉内心无比深邃地自由。偶尔,我也会在夏天的飘窗上放一盆清水,里面养几条小得不能再小的锦鲤,可惜盆子太浅,没有办法种睡莲,而那里,也只不过是鱼儿来度假的地方,它们最终的居所,还是坊间的泉水里。
秋天,飘窗变成了小花园。我和丈夫的生日,还有我们的各种纪念日,不知怎么,都聚在了秋天。于是鲜花汇聚,生日的时候,丈夫送我的黄玫瑰,结婚纪念日时的粉玫瑰,还有天高云阔的日子去花市买来的乒乓菊、白百合、花毛茛、洋桔梗……伴随着那些过了一夏,长得格外新鲜的绿色植物们。我把平日里收藏的各种瓶瓶罐罐里都插上鲜花,或者栽上水培的植物。一个飘窗被摆放得满满的,花束的下面,还会散落一些出游时拾回的小石子添些趣味。我很自豪地认为我们家的飘窗在秋天是整楼最美的,也是我一年四季最花心思的。丈夫曾问我,为什么选在秋天把飘窗收拾如这般。我想,春天处处都是花园,夏天的阳光烈得又让人晕眩,又或许,是我从心底惧怕寒冷的到来,才如此盛装试图挽留这灿烂的最后一季。
冬天的飘窗是暖暖的。家里有一个用了许久的香薰炉,年岁久远到已然忘记它从何处得来,颜色和款式都很一般。只是,在天气冷的时候,盛上清水,滴两滴精油,然后点上一个暖融融的小蜡烛。所有香薰炉的可爱都在于那顽皮而温暖的烛火吧。将百叶窗放下,只看到隐隐绰绰的黄色,闻到甜甜的味道。闭上眼睛,躺在柔软的大床上,被蓬松的棉被包裹着。枕着丈夫的手臂,或者独自读一本悬疑小说,感觉都是极好的。特别是下着雪的夜晚,一切很静谧,一切很惬意。
身边的朋友无一不喜欢房子里有这样的飘窗。个个都花尽了心思学着装扮和享受。当然,如同收获之前必先耕耘的道理,我们的飘窗,指引着我们看见不同的风景,享受不一样的美妙生活,在逐渐流逝的青葱岁月中寻找梦开始的地方。
我想,每一个飘窗能够承载的,是现代都市里的我们,寂寞而缤纷的生活,还有那颗欣赏美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