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
传统婚俗,仪式繁琐,如“三书六礼”,后虽不断简化,也很难坚持至今,多始于传统,终于传统,兴于传统,亡于传统,统是统过,没能传下来。
回门是个例外。
回门就是新婚后新媳妇第一次回娘家。风吹着杨柳哗啦啦,小河流水哗啦啦,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胖娃娃自然生不出来,跟着一起去的,是胖娃娃未来的爸爸。
回门最早来自于反马礼。“反”是通假字,通“返”,反马等于返马,其实就是还马。为什么要还马呢?因为新媳妇出嫁时乘的车马是娘家提供的,娘家的意思是如果新郎觉得媳妇不合适,要休妻,就让媳妇自个儿骑着马回来就行,不用送,车马都是我们自己的,从此两清,再也不必来往。新郎若是满意,就领着新媳妇回娘家,顺便把马还回去,意思就是说马回去了,我就不可能休掉她了,“夫妇情好,妇永不复归”。还马的时候,新媳妇要谦虚一下,把来的时候带的车厢留着,表示我也不能确信自己会永远不犯错误,万一犯错,你们可以随时休了我,马虽然还回去了,还有个车厢在,提醒我一定要好好表现,别被休了。
反马虽不在“六礼”之中,其重要性始终不逊于“六礼”,普及面更广。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不管有马没马,结了婚都得回门。回门这天通常是新娘出嫁后的第三天,因此称为“三朝回门”。
说起来,新婚这三天相当于一个新郎新娘的实习试用期,期满,一同回门,做述职报告,就相当于转正。有条件又特别讲究的,实习期时间会延长,有四天回门的,叫“回四”,有九天回门的,称“回九”。《红楼梦》第九十八回中,贾母与王夫人、王熙凤等商议:“我看宝玉魂不守舍,起动是不怕的。用两乘小轿,叫人抬着,从园里过去,应了回九的吉期。”
通常来说,回门再长也不能超过三个月。春秋时,齐国的高固秋天娶了鲁宣公的女儿,冬天回门,正好三个月。
从常理上讲,婚礼刚结束,新郎新娘还在度蜜月,正春风雨露干柴烈火,匆忙回门看上去有些不近人情,偏偏还成了人之常情。除了类似反马这种礼节性意义,里面确实是有其他重要意义的。
早年间,回门还有个文雅的说法叫“归宁”。《诗经·周南·葛覃》上,用一个新媳妇的口吻写道:“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澣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大概意思就是新媳妇给保姆说,我要回娘家去。我已不洗小衣了。保姆说:“怎么,你不洗小衣了?噢,快去给父母报喜,让他们放心。”这里的“小衣”就是指内裤,新媳妇不洗内裤不是不讲卫生,而是暗指有孕。就像今天,女人说自己来例假,也不好直说,又是大姨妈来了,又是好事来了,当初来例假,说“洗小衣”。
注意,《诗经》中这位新媳妇并不是新婚三日的回门,而是多时未孕,现在知道有孕,便要回家告诉父母。不过,和回门一样,都叫“归宁”,“宁”就是让父母心安,因此,回门也有让父母心安的意思。父母怎么才能心安呢?新郎的家庭环境、收入乃至人品,婚前大概都摸清了,唯一不清楚的就是新郎的性能力。因此,回门堪称古人很有意义又很有匠心的安排,就是提供一个约定俗成的机会,让新娘父母向女儿了解性事及感情是否和谐,及时做性教育指导。也就是说,向新婚女儿了解性事及感情是否和谐是实质,回门是它的载体。
当然,现在的回门,基本上只剩下载体,不再具备这项实质。婚前性教育渠道广泛,不用春宫画压箱底,连上世纪八十年代两毛四一本的《性知识手册》也不用买,没吃过猪肉也在硬盘里见过猪跑。古代当然不具备这个条件,都是早婚,性知识欠缺,新郎新娘洞房前都没见过面,性事不和谐很常见,因此不能让家长放心。通过几天尝试,回门后,娘家总会有人悄悄询问,问的人可能是新媳妇的母亲,也可能是新媳妇的嫂子,悄悄地说些闺中密语,也顺便教些方法及女性卫生注意事项。
《笑林广记》中就有个段子,讲有个姑娘出嫁前悄悄问嫂子男女之事是否快活,嫂子说有什么快活的,不过是夫妻礼节。婚后这个姑娘回门时,一见嫂子,就笑骂:“好你个说谎精!”就是这一声笑骂,道出了新婚的和谐快乐,也让家人宽心。《笑府》中的《谢周公》与此类似:出嫁女哭问嫂:“此礼何人所制?”嫂曰:“周公。”女大骂周公。及回门,问嫂:“周公何在?”嫂云:“寻他作甚?”女曰:“欲制鞋谢之。”这样的段子除了反映婚姻美满外,也说明女方婚前对性知识的无知,还能说明传统社会对性教育刻意压制。比方说《笑林广记》还有一则,说一女出嫁时哭哭啼啼,回门时笑逐颜开,母不解问:“房中如何?”女答:“妙不可言。”母斥之:“不可言妙,真妙。”
回门娘家大多不留宿,必须在当晚赶回丈夫家中,有的地方甚至要求落日前一定要赶回,否则回去晚了会使婆婆眼瞎。这种说法的目的,显然是女儿经母亲或嫂子等人指点之后要趁热打铁继续实践,而在娘家又不便如此。当然,有些地方也习惯留宿娘家,但忌同房,据说这是为了“疗伤”,因新媳妇婚前没有性经历,洞房花烛夜,比较疼痛。新郎青春勃发,不懂得怜香惜玉,娘家人担心新娘子受不了,所以,把新娘子接回去休整一下,暂停房事。
所以说,回门对于新媳妇来说,相当于一堂生理卫生实践课,对于新郎来说,则是一堂生动的警示教育课。
新郎回门,就不再是新郎,而是新女婿。新女婿回门,要拜见岳父母以及女家兄弟姐妹和族亲。到媳妇娘家后,即由娘家派人引见拜会各亲族和宾朋,俗称“认亲”,然后设宴畅饮,一些富有的人家还请戏班子演堂会。几乎各个地方戏都有专为回门定制的唱段。比如东北二人转有《双回门》的小帽,河南曲剧有《傻女婿回门》,用娱乐的方式拿新女婿开涮,是最简单的,还有很多地方有“谑郎”习俗。比方说回门这一天,女方本族长辈都会被邀请到家里来,作为中心人物的新女婿不但要会应付盘问,还要口齿伶俐殷勤周到,招呼好每一个前来陪他的族人。
按照陕西风俗,光会说还不行,回门这天,女婿要在媳妇娘家吃两顿饭。早上是面条,下午是菜、馍和汤。岳家的女人们这天只管做饭,没有上席的机会。耍女婿就是由这些做饭的女人们搞的。回门吃的馍很讲究,包子至少要五样之多,个都不大,跟核桃差不多,大了人家会笑话主人家的女人锅灶手艺不佳。耍女婿的花样便被女人们包在包子里。一碟包子上席,陪同的人热情地招呼女婿吃。新女婿比较害羞,顾不得挑拣随手抓起一个包子就往嘴里塞,做饭的女人们站在房门外听动静,一个个挤眉弄眼。你再看新女婿,那么精致的包子在他嘴里味同嚼蜡,甚至大汗淋漓。那些调皮的嫂子们这时会挤进房间看热闹。包子总算吃下了,新女婿却让包子折磨得脸色大变。
原来,那些小巧的包子里不是包有盐就是包上整个一包辣椒面,还有好多样调味品混合做的馅,自然难吃异常。在门外看着自己的如意郎君被嫂子们折磨,新媳妇心疼也没办法。
除了吃辣椒面包子之外,耍女婿还有很多花招,比方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女家便端上一块大骨头。对此,新郎要把骨头上的肉全部啃完,否则人们会笑话新郎挑肥拣瘦。在河南东部地区,还有给新女婿抹花脸等习俗。在女家,女眷们会乘其不备将锅底灰或颜料等抹在新郎的脸上,致使新郎成了个大花脸。
即使这些习俗都不再有,灌新女婿酒也是必不可少的。新女婿酒量再大,也难挡岳家人的轮番相劝。所以,我老家鲁西南一带,新女婿回门要带一名“助理”,该“助理”不光能言善辩,而且酒量非凡,能够帮新女婿挡酒,甚至主动替新女婿喝酒。回门的时候,新女婿带的礼物都装在一个藤编的斗子里,所以这名“助理”又称“挎斗子的”,回门的成败,“挎斗子的”往往能起到关键性作用。
不管是吃辣椒面包子还是灌酒,其根本原因也不过是让新女婿知道娘家的厉害,上一堂警示教育的人生课,来一个下马威,间接教育他对妻子要好,不能亏待,真要亏待了,小心娘家人。
由此可见,回门确实重要。娘家就是一个大课堂,一趟回门下来,小两口生理卫生实践课上了,警示教育课也上了,后面的日子长着呢,好好过吧,娘家也“归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