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力量,有必要更有可能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中,这就要求班主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才能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判断和妥善处理。了解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因素影响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途径,而“轻言细语,润物无声”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 原因 策略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素质教育被提上了教育日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方面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达到整体优化效果。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孩子的关注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而忽略了与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致使学生在发展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诸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的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有极大的关系。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发展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决定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班主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那么,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我从原因和策略两方面谈谈认识。
一、分析原因
1.生理、心理原因。
(1)医学研究证明,现代青少年学生生理发育提前而心理发育不足,造成兴奋与抑制失调及身心功能失调。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导致心理上的波动起伏,常呈现周期性的大幅度变化并难以预测,而且他们的情感周期没有规律,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不适应。
(2)青少年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增强,心理上的独立性渐趋成熟。但因社会阅历不足,他们的愿望与现实会产生矛盾,容易造成主、客观脱节。同时,青少年学生的神经系统大多为不均衡型与弱型。不均衡型神经活动表现为两极化,忽强忽弱。而弱型则表现为抑郁和内向。这两种类型的神经系统都较脆弱,对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变化不能应激适应,造成心理障碍。
(3)青少年学生个性倾向还未完全定型,人生观、世界观与社会观、道德观还不稳定,有很大的可塑性。思想幼稚,容易把一切都理想化,对人生道路的挫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一遇挫折,就易产生心理障碍。
2.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它是人生长发育的温床,又是塑造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的场所。每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家庭的“印记”。据我所知,农村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子女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实,家长的文化水平,家长的个人修养,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家长错误的教育态度和方法,都易造成青少年学生不良的性格倾向。
(2)学校教育失衡。有部分教师对青少年学生或偏爱,或歧视,或处事不公,或谴责过多过重,不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自尊心,这些都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
(3)社会的负面影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低级庸俗生活方式的耳濡目染,流氓团伙的吸引,以及各种有害思潮的影响,还有各种不正确的社会舆论的压力,都会引发心理障碍。
二、寻找教育策略
1.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教育工作者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足够的水源。因此,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加强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要了解掌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及规律,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正确地帮助和辅导学生,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果班主任没有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那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纸上谈兵。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有这样一段话:“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与个性的形成,只有个性才能养成个性。”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注定是学生品质形成的榜样和心理保健医生。班主任的情绪、情感、个性和意志品质对学生起着强烈的感染作用。一个公正、民主、乐观的班主任,易于培养具有情绪稳定、态度积极、待人诚实、坦率的学生,反之,一个作风专制的班主任,容易造成学生紧张、焦虑、冷淡的性格。
2.发挥班会家长会的主阵地作用。
班主任是学生最知心的朋友,班会又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知”是“行”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学生的心理世界永远是混沌的,行为往往是盲目的,一遇到心理困扰便显得无所适从。
据调查,目前农村孩子的父母,绝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班主任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常,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又要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
3.营造心理健康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营造良好的班风。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学校,良好的班风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果一个班级中学生学习紧张有序,同学团结友爱,老师待人和蔼,到处充满着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友爱的气氛,那么,学生就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就会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人和事,就会感到快乐安全,个别学生暴躁好斗、胆小怕事、缺乏自信等不健康心理就能得到抑制和改变。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作为班主任,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决定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深层原因是教师的学生观,如果教师认为学生天生怠惰、不愿学习,并且不愿意服从教导,那么,教师就会强制学生接受教育,认为对学生的管理越严格越好,因此,他所选择的必然是专制的办法,他与学生建立的关系也就不可能是平等民主的。如果教师认为,学生是有学习愿望的,也是有学习潜能的,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的责任在于给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总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对学生的因势利导中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班主任要相信学生。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囚犯外出修路时捡到一沓钱,马上交给警察,警察用轻蔑的眼光看着他,戏谑道:“别来这一套,偷,你还来不及呢。”当夜,囚犯越狱而去。在逃亡的火车上,他万念俱灰,呆呆地靠在车窗旁,这时,一位姑娘走过来,发现门扣坏了,轻声地对他说:“先生,请帮我修修门好吗?”囚犯一愣,望着姑娘信任、期待的眼神点了点头。到了下一站,囚犯下车去警察局自首了。在这个故事中,囚犯的不同抉择,不是因为警察与姑娘身份不同,而是因为他们的态度不同。警察的不信任使囚犯感到了绝望和被遗弃,而姑娘的信任又让他升腾起尊严感、自豪感,产生一种自爱、自律的强大力量。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班主任的信任是师生间感情交流的入口,是建立师生关系的基础。因此,班主任必须相信学生,尤其要相信那些有缺陷的学生,不戴“有色眼镜”看他们,给予他们信任和期待,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进步因素,产生自信和力量。
第三,班主任要热爱学生。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它需要班主任从情感上热爱学生,从生活学习的细微之处关爱学生,尤其是身处逆境的孩子,班主任要用自己的热情温暖他们,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一个微笑、一句安慰,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相信班主任用自己高水平的情商给学生“细无声”的“滋润”,会使其产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情感效应,从而促进其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第四,班主任要示范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熟记于心的校训。教师要做人的楷模,就应当在方方面面、处处事事做出表率。每学期开学,我都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用整洁芳香的教室迎接学生的到来。其实,班主任亲自打扫教室应该很平常,劳动量不大,身体也能承受,但其效果与影响力远胜于劳动本身。它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一面,这种身体力行的示范就是一种无声的表态,一种目标的定格,也是一种在起初就开宗明义地面对班级、面对学生的承诺:师生是平等的,地是可以扫干净的。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无声胜于有声。
总之,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任重而道远。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创新,为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而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3月刊.
[2]李百珍.青少年心理与卫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