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的工作节奏不断加快,接送孩子时“来去匆匆”,因不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特点,回到家不巩固新知,导致幼儿的认知落后,心理压力加大。
幼儿园应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让家长通过亲身体会,不仅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途径、方法,更加深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理解,有利于家园合作。
一、保护幼儿的天性,创建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
幼儿园应是孩子的家园、乐园、花园,在物质环境的创建过程中,我们从孩子的观察视角入手,本着“树精品意识、创精品工程,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的原则,为幼儿创建处处皆精品、充满童趣、充满交流和互动气息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
幼儿与自然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对自然的东西深感兴趣。“顺导其志趣,调理其性情”,为幼儿建造精美的充满自然情趣的院落景观,最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自然风貌的活动场地和器械顺应孩子们玩的天性,在其乐融融的活动中,他们的身体得到自由自在的舒展,内在的欢乐得到尽情的展现。
丰富有趣的活动器材是幼儿户外自由活动最好的伙伴。为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教师们积极地创新,为幼儿提供走、跑、跳、钻爬、投掷、平衡等多元化的活动器械,让幼儿凭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由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自由选择活动伙伴,身心轻松、积极地投入活动中。充足、安全、卫生的多元化活动器材不但使动与静的运动有机结合,大与小的活动相得益彰,还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创造的机会和条件。有了喜爱的玩具,幼儿在教师的启发下,主动探讨一物多玩的方法,得到的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可以体验到探索、创新、成功的快乐,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开发早期智力是指导幼儿绘画的首要目的
日本研究幼儿美术活动的专家板光彦认为:“幼儿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成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比如画一幅画,从开始到完成,整个过程同画画人的眼睛、大脑、心灵、手甚至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密切的关系。首先是对所画对象的细致、敏锐的想象力,画画的孩子敢于大胆地把自己所看、所记、所想尽可能完满地表达出来,这是一个人创造能力的表现。其次,画好一幅画需要双手与身体及手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有使用绘画工具的能力,认识色彩的能力,完整地认识与表达事物的能力,需要耐心、恒心,需要快乐的心情和对美的体验,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这一切都是早期智力开发所要达到的目的。早期智力开发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比如骄傲、虚荣、粗心、自主能力差、半途而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靠潜移默化的教育。如果总是口头教训孩子应该如何,其效果是比较差的。要想使孩子的非智力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就必须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入某种适当的活动中。从这一点讲,绘画就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活动。一个孩子当他从随意画画和制作过渡到能比较客观地表现的时候,当他从要大人指点过渡到敢于自己大胆创作的时候,他的自主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当他们能比较有条理地收拾用具的时候,他们的独立性就增强了。要让孩子敢于大胆地去画,让孩子更加细心去画,让孩子画画时有始有终,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画中的问题。
三、家园合作,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幼儿园教育外,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孩子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人物,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另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他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教育的任务,还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改变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帮助家长树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建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四、选择和设计科学教育内容的依据和策略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传统的自然常识教育的继续与发展。随着科学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拓展,急需重新构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通过实践,我们把选择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依据归纳为两条:一是体现社会变革和幼儿教育改革的新观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摆脱传统自然常识教育以认识自然界为主要内容的束缚。二是适合各年龄段幼儿实际的认识水平,贴近幼儿生活实际。根据这两条依据,调整后的科学教育内容基本上能体现以人为中心,以“生态”和“科技”为载体的特征。具体包括认识自己与别人、自我保健、认识物质世界(环境、动植物等)、自然科学现象及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各项内容在各年龄段都应占有一定比例,不能因偏重某项内容而忽视另一项。
五、唤起感恩的意识,激发孩子感恩的情感
在平日生活中,正是由于父母对自己孩子采取了关爱备至的“养育”态度,孩子不知道父母养育的艰辛,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才导致其自私个性的形成。感恩,就这样夭折在父母的溺爱中。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就要让他们体悟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的背后,原来隐藏着那么多的辛苦;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就是要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对别人的帮助常怀感激之心。
同时还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让孩子知道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可学习之处,都有需要感恩的言行,从而激起感恩之心,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理解并感谢父母,学着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总之,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启发诱导和帮助,使幼儿增强信心,克服畏惧心理和自卑心理,积极参加幼儿园各项活动,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家长也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的教育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提出共同的要求,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是幼儿园和家庭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