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如何规避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研究

2013-12-31 00:00:00李晓红
考试周刊 2013年45期

摘 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政治到经济,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不乏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及风气。这些不良社会风气和思想的存在使得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受到影响。面对不良社会风气,大学生急需提高思想修养,有效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树立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自我健康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新时期 大学生 不良社会风气 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及社会风气发展方面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认识产生一定的迷惑,行为产生一定的失范和偏差,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假冒伪劣、欺诈等不良思想和行为日渐增多。面对这种环境,大学生急需加强防范,有效识别。

一、不良社会风气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1.个人主义风气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个人主义及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政治及经济制度的产物,为适应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作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但这种思想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和具体的历史时期发展相适应,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价值观过于强调个人利益,造成私欲膨胀,使得人与自然和社会产生严重冲突。改革开放后为了满足个人私利出现的各种制假造假、假奶粉、山寨版等现象,无不是这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些个人主义倾向和行为,影响到大学生,使得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下降,不愿意牺牲个人利益,集体观念越来越淡薄。

2.信仰的普遍缺失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新中国的成立得益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老一辈中国人民有着坚定的社会信仰而团结一致,从而建立了新的社会,营造了新的社会环境。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深入发展,在我国民主政治及法制观念得到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在社会道德层面显示出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现象,出现信仰缺失、道德下滑等社会问题。表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缺乏明确的价值观,缺乏前进的目标和强有力的内心支撑力。这些不良问题的存在,表现在大学生身上,即普遍缺乏信仰,过于追求物质财富,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或缺乏上进心,无目标无理想。

3.疏离社会思想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个人思想意识空前增强,在调动个人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如果这种自我意识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出现道义感丧失及社会责任感的消失。新闻报道中种种见危不救、见难不帮、人情冷漠现象频出就是明证。这种社会疏离感影响了当代大学生,使得他们与社会严重脱节,过于强调自我,缺乏缺乏责任感和道义感。

4.拜金主义及其对大学时的影响

拜金主义就是崇拜金钱,将金钱看得至高无上,一切行为服从金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我国在获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突然致富的现象,有些人出现所谓的拜金主义,将传统的道德思想抛弃,这种畸形的思想观念背后隐藏着人与人之间不再将情感、生活质量和能力作为比较的标准,仅仅是进行金钱的攀比。这种拜金之风对社会及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危害和影响。出现大学生过于追求名牌和奢侈品,并以此为荣的现象,影响了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规避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的对策

1.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大学生提高修养。

构建良好的校风、学风需要正确的思想作为引导。学校应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通过学习党史、开展马列读物阅读、辩论会等活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扩大自身抵制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

2.认真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

要使得大学生有效避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学校就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正面引导,不断改进思想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使得思想教育工作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解决大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要多组织各种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名人故居,聘请名人组织报告会等,使得学生的思想意识在活动中形成,增强学生的人才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形成正确的奋斗目标,使得学生变“要我成才”为“我要成才”。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优良氛围。

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巨大的作用,对学生的成长有潜在影响和不可抗拒性。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大学生在健康良好的学校氛围中更容易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塑造完善的人格。因此,要重视优良校风的建设,从学生个性及需求出发,组织各种活动,如举办各种知识竞赛、设计大赛、科技竞赛,开展名师讲座、实施就业指导、开办学习交流会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健康的学习目标和奋斗目标。

总之,对于社会中的不良社会风气,大学生只有提高自身修养,学校加以教育和引导,内外结合,才能有效抵御和防范,并建立健康、积极的“三观”,从而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琦,张俊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建设[J].教育探索,2012(03).

[2]陈潇.现代大学的文化建设与传承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2(04).

[3]张乐农.大学文化建设困局探究[J].文化学刊,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