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案例分析,探究影响跨文化适应的核心因素,通过比较文化差异,引导留学生进行适应策略的调整。
关键词: 在华留学生 跨文化适应 人际沟通 表达方式 适应策略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外校际交流日益频繁,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热爱,来华留学生数量迅速增长。这个群体相对比较特殊,值得我们关注,个中易产生的问题也值得分析。一般来讲,普通人来到异国他乡主要会面对两个障碍:语言沟通不畅和对环境的不适应。而留学生本身因肩负学习任务,又需要尽快做好调整,适应环境,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这也反映了留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的紧迫性。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基础较好的留学生能尽快适应环境,因为他们能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与当地人沟通,了解具体情况,从而做出迅速的调整。在周源的《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与沟通分析》中,我们了解到,作为跨文化交流的硬件之一,语言保障只是减轻了跨文化交流的心理压力,并不能决定跨文化的交流效果。交友与跨文化呈正相关。[1]该研究表明,语言基础好并非跨文化适应能力强的必要条件,而人际沟通能力往往对此有重要作用。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A同学性格开朗,擅长社交。来华前不懂中文,除母语外只会英语。认识了班级同学之后,她主动与一中国女孩组成互学小组,以期双方都能在语言上取得进步。在沟通了解过程中,A同学对中国人的交往和思维方式有了初步了解,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A同学试着与本校其他来得较早的外国同学取得联系,结伴外出游玩。当感到困惑、迷惘时,寻求有共同文化渊源的朋友的精神支持。积极同周围的中国同学沟通,探求两国文化的相似点,以期更好地融入。没过几个月,A同学就很好地适应了环境,就连宿舍楼下商店的售货员都和她很熟,还跟A同学学会了怎么用母语和她打招呼。每次经过商店的时候,土生土长的工作人员都能用她的母语问候她。由此可见,她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强。很快,随着精神状态的顺利调整,学习上取得了较大进步。
B同学来华前汉语水平考试HSK已过四级。我们理所应当地认为以她这样的基础,日常沟通会非常顺畅,可以独立处理很多问题,而麻烦也因此产生。B同学很自信,相信有了相当的语言功底之后,不需要依靠任何人就可以独立“闯荡江湖”。由于班级其他学生中文水平不如她,她也不屑与其他人交流。某个周末的下午很有可能一个人乘坐公交车来到终点站,四处观光。虽然开阔了眼界,但与本国同学间的交往日益减少,于是越来越感到孤独。同时由于她不主动结交中国朋友,导致她口语并未取得较大进步,也未对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可以说,她跨文化适应的结果是失败的。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多交朋友、寻求社会支持对跨文化适应是很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留学生可以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不同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接触不同的做事方法、饮食习惯、传统习俗等。举个例子,中国人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时常比较委婉,而西方人则直抒胸臆;中国人做事比较低调,西方人则张扬。追根溯源,孔子教育我们“中庸”,凡事讲求一个“度”。《论语》和《中庸》记载了孔子对于中庸之道的评价:“中庸之为德至矣乎!民鲜久矣!”[2]另外,价值取向也有极大不同。在中华文化的土地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表现过于突出的人往往遭受排挤,而西方文化则十分推崇个人主义。[3]这就是不同文化在行为方式上的不同表现。在华留学生在思考某些行为和做法的时候常常感到迷惘。因为在异国文化适应过程中,无意识地建立文化迁移机制,用原住国文化规范去解释、适应和融入新文化,这就是文化迁移。很多时候带来副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负迁移,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造成压力和冲击。[4]
所以,留学生应尝试站在异国文化的视角分析事物,人们的性格行为举止、解释不符合本国文化的现象。[5]在此,我给出几个有助于成功跨文化适应的策略。
首先,留学生应了解本国文化,使之不再成为有效沟通的阻力,同时提高我们对其他文化的敏感度。其次,要用包容的心态接受新事物。再次,要富有创造性。很多时候变化突如其来,所以我们要迅速做出合适、灵活的应对。[6]在华留学生应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所在学院可以组织留学生运动会;组织中外学生结成互学小组。有机会的话可以参加汉办举行的“汉语桥”大赛,或者观看比赛,感受优秀学员的风采和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感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太极拳、剪纸、书法、烹饪美食等。
综上所述,留学生在华跨文化适应任重而道远,但作为年轻一代,应该学着适应变化,驾驭变化。希望本文能对在华留学生适应问题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周源.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与沟通分析[J].知识经济,2009,10.
[2]和建明.浅议中庸之道[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6.
[3]李淑玲,周婷.中西文化冲突及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适应策略的培养[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ISTIC-2010,4.
[4]方媛媛.留学生跨文化压力的心理成因研究[J].江淮论坛.PKU CSSCI,2010,6.
[5]张立军.文化差异对留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PKU CSSCI,2004,4.
[6]COMUNICACI N INTERCULTURAL Nobleza C.Asunción-Lan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