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打造高效物理课堂呢?作者认为应从“看”“做”“思”“研究”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物理教学 高效课堂 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是推动学习的最有效的内部动力。正如“尺水能兴起千层浪”一样,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物理课堂教学就能走向高效。那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打造高效物理课堂呢?
一、看——创设情境,唤起学生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学习兴趣是在求知欲的基础上产生,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应用知识,感受到知识的作用、体验到学习的欢乐而逐渐形成的。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会刺激大脑的高度兴奋,才会产生敏捷的思维,才会引起惊奇、欲望、冲动等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并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引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如教学“大气压”时,我这样演示:把一片塑料片压在空杯口,倒过来手一松,塑料片落下(学生想象中的)。然后将杯注“满”水,把塑料片压在杯口上,问:杯子倒过来,塑料片会落下吗?“会!”学生回答得很干脆,然而实验结果却与学生想象的相反。学生大惑不解,有的猜想其原因,有的急切等待我揭秘。显然,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做——用“新”、“奇”、“险”的实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本上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包括小实验),学生特别喜欢。教师要抓住学生要求能亲自操作、亲自对实验结果施加影响的这一心理特征,全方位地组织实验教学,以此“投其所好”。
例如在讲“沸腾与蒸发”一内容时,我在讲台上放一盏酒精灯,然后举起一张纸问:“若纸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会否燃烧?”“会。”“那用纸折成一只盒子放在灯上会不会燃烧?”“会!”我再让学生将纸盒装满水,待纸盒湿透了,倒出水,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结果纸盒没有烧起来。学生立即反应过来,说:“纸盒湿了当然不会烧起来。”我又问:“为什么纸盒湿掉了,就不会烧起来呢?”处于欲言不能的“愤”“悱”状态下的学生不由得急切地等待我解答。这样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此时教师讲授新课知识,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又如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拔河比赛时胜负双方对绳子拉力的大小关系如何?不出所料,多数同学认为都是胜方拉绳子的力大。如果这时仅凭说教,则学生难也信服。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滑板和绳子,让班上力气最大的一位男生(学生公认的)站在滑板上与站在地上的弱小女生进行实地拔河比赛,结果必是男生大败。学生惊奇之余再让学生讨论、争辩,真相大白。这一情境的创设,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最终使学生获得了探究的满足感和成功的喜悦,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有效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三、思——创造宽松环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激发探索兴趣。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并尝试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请个子大的和个子小的同学玩“跷跷板”,先故意让个子大的同学靠近支点,个子小的同学远离支点,结果是个子大的同学居然被个子小的同学跷起来。此时引导学生猜想其中的缘由,再引导学生量出他们上下移动的距离进行探索。
又如在研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时,我先创设物理情境:将标有“100W”和“25W”的两只灯泡串联后让两名学生将其接入电路,电灯发光。学生见此情景,都非常兴奋,认为很神奇。接着教师提问:你对刚才展示的情景感到最惊讶的是什么?你最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启发学生提问。结果可能会出现:灯泡通电后为什么会发光呢?两灯为什么一个亮一个暗呢?灯亮的电流是否比暗的电流大呢?等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给予肯定、赞扬,并指出本课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猜想,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说出猜想依据。然后肯定学生的猜想,让他们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实施探究,对其猜想进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因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力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答案时,其喜悦之情无以言表,学习热情高涨,产生探索研究物理的兴趣和欲望。
四、研究——开展科学性学习和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1.开展科普讲座。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采取科普讲座的形式,满足他们的要求。如对“站在干燥的木凳上用测电笔尖接触火线,氖管会发光,此时电路是否为通路”这个问题,可专门开办讲座阐明。这既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又扩展了知识,发展了兴趣。
2.建立研究性学习和课外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动嘴、动手的机会,提高操作兴趣。如让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甚至望远镜等,或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撰写小论文等,如撰写“怎样鉴定金戒指的真伪”、“没有天平和量筒如何测定一个石块的密度”等,提高操作兴趣和探索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全方位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文化.初中物理趣味教学的策略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7).
[2]王永亮.怎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入“趣味”[J].教师,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