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

2013-12-31 00:00:00袁丽平
考试周刊 2013年45期

摘 要: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学生只要学会正确的读图方法,养成良好的用图习惯,掌握基本的地理读图技能,就一定能学好地理。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读图能力 读图习惯 读图方法 析图能力

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又是学具,会读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中必须掌握的地理技能之一。特别是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现在的教材中文字性的知识点已经很少了,许多知识点都隐藏在图中,以活动题的方式呈现,更体现出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读图能力呢?

一、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

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更蕴含于地图之中。学生要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但是,初中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其他学科知识层次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普遍存在注重文字知识而忽视图表知识的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使学生改变过去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左书右图,图文并茂”的读图、用图习惯。

教师可以从教材入手,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求学生拿到一幅图,做到“读图四步走”:一读图名,即这是幅什么图?二读图例和注记,即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三读有无坐标轴,若有坐标轴,则要看清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四读取图表中表达了哪些地理信息?“读图四步走”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这是提高读图能力的基础和关键。在地理考试中因读图习惯不良,漏读、误读图名或漏读、误读图例而导致失分的事例不胜枚举,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做到“读图四步走”。

在用图习惯培养方面,教师则可以采用地理图像导学法教学,即以图像为媒介,提出一系列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图像,积极思维、自觉探索问题,从而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能力、智力的教学方式。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开展一些小游戏,如每课的“课前小导游”,让学生在游戏中读图,效果也很明显。教师还可以采用填图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即在每课堂结束前留5分钟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先熟悉课本原图,再合上课本,完成练习册中的读图题。

让学生多读图,结合地图进行教学,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自然就会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甚至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在图上再现,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二、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

读图是指从地图上获取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分布,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方向等信息。教师一定要强调读图的顺序,让学生严格按读图名、读图例、读正图的先后顺序阅读地图。因为图名代表着一幅图的主题和要点,先读图名有着开门见山、排除干扰、直奔主题的指导意义;阅读图例是轻松获取图中信息的基础;以上两步完成了,我们再来读图就会轻松自如。读图时我们一般要根据地图本身所提示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师要教会学生图表分类,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原理示意图、漫画图、数据图、结构图、等值线图等。例如:读河流图时,一般要按河流的流向来读,也就是按上游、中游、下游的顺序阅读。又如: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图时,既要在图中找出其国家或地区的经度、纬度位置,又要找出其海陆位置,还要知道其所在半球的位置特点。

当一幅地图,学生觉得纷乱繁杂、抓不住重点时,教师就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划出较为重要的地理事物并掌握它们的地理位置。如教学“中国金属矿产地的分布”时,应该指导学生从读图名开始,了解这张图展示的是金属矿产的分布情况;其次熟悉金属矿产的图例,如铁、金、铜、铝土、稀土等金属矿产的图例;最后读正图。矿产地那么多,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掌握每个矿产地,所以我们引导学生找出几个比较著名的矿产地即可,如海南石碌的铁矿和辽宁本溪、鞍山,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稀土矿,山东招远的金矿,江西德兴铜矿和大余钨矿,水口山铅锌矿和湖南锡矿山锑矿等。其中湖南和江西的两个矿产地还要结合位置来记:湖南省锡矿山在北,水口山在南;江西德兴在北,大余在南。

三、提高析图能力

地理图表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的图表形式。而同一地理图表,蕴含多方面的地理信息,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进行分析、理解、延伸。因此,学生掌握了正确读图的方法后,还要提高析图能力,学会怎样析图。析图的目的是寻找地理差异的原因和了解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

教师指导学生析图可以从帮助学生建立图表与图表之间的联系入手,让学生从数量上分析、过程上分析和关系上分析等。“过程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过程类型进行分析:转动过程分析、循环过程分析、扩散过程分析等。“关系分析”又可以指导学生从“因果关系分析”和“输出输入关系分析”进行分析。如读某河河流流量曲线图中的极值及其出现的月份,可归纳流量特点,分析成因,判断补给类型属于“数量分析”,“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现象”就属于转动过程分析等。

总之,只要重视地图,通过长期的读图、析图、绘图、填图和用图,多看图,多练图,平时带着问题读图,就一定可以提高读图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彬.中学生地图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D].广州大学,2012.

[2]王小丽.中学生地图素养培养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李世英.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