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宗旨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觉得品社课无所谓,多数上课都是应付,有的让学生自己看看书,或者说说就算了,这势必缺乏让学生感悟内化的过程,没能充分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没有让学生对具体的事物进行感知,达到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与生活、教材“同呼吸,共命运”,正确面对生活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做事与做人,享受成长的快乐。下面是我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运用品社教材,联系生活上好品社课,在感受与品味中,让学生的“情”更浓的认识与体会。
一、观察生活,学会感恩
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当今学生普遍缺乏普遍缺乏感恩意识,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品社内容大多取自生活,都是一些寻常事,恰恰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且形式多样。因此,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观察、调查、交流、汇报等体验,可以使他们感恩社会,感恩生活。
1.感恩父母,回报家庭。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局限在家庭、学校这两大范围,在家庭中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疼爱,在学校有老师的呵护和同学的帮助。很多学生习惯了父母的疼爱,不知道珍惜和感激。品社教材中有很多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内容。通过他们最熟悉,与自身发展联系最密切的地方,体验生活。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温暖的家》中《名字的故事》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小调查——自己名字的由来。这个小小的活动,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做起了小调查,从自己的“姓”着手,还了解了自己名字的意义。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言说自己名字的含义。当我看到学生们一个个头头是道地说着自己名字的由来,说着父母在自己的名字中对自己所寄予的希望时,我发现孩子们似乎长大了。通过小调查,孩子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父母对于自己的爱,更真切地体会到了父母的期望,更实实在在地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知道怎么做来感恩自己的父母。
2.感恩他人,回报社会。
小学生的生活很幸福,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幸福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们的共同努力付出得来的,而品社教材中设计了很多有关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中,先让学生观察周围有哪些工作的人们,并说一说这些人们是如何工作的。如果没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发表意见,有的说:“没有了交通警察,我好像看到有很多车都撞在了一起。”有的说:“没有了清洁工,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有的说:“没有农民伯伯种粮食和蔬菜,我们每天就没吃了。”……学生通过这些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是多么重要。学生既感受到了这些工作人员的辛苦,又感觉到了自己的幸福和安宁是用许许多多的人的忙碌换来的。学生在感情上上升了一个层次,知道感恩这些工作的人们,感恩社会。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每个行业的不易和存在的必要性。
二、联系生活,学会宽容
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备受宠爱,形成了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性格,不能理解和宽容他人,单纯说教式教育也很难让学生改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角色转换,正面引导学生。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你的心情我理解》时,这一课如果只让学生说一说则根本起不到内化的作用,我把38页的情景图做成课件,让学生转换角色体验图片中人物的言谈举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当时的感受,有的说:“被别人误会我很伤心。”有的说:“同桌不理解我时,我很难过。”……让学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体谅理解同学、朋友等人的心情。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每个人都不是完人,要宽容和包容他人。
三、注重生活,学会尊重
其实每一课的教材编排和设计都有它的意图且都来源于生活,符合小学年龄段孩子的生活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开发教材、利用资源的洞察力,利用教材中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学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如三年级上册《温暖的家》中的“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上面有妈妈为奶奶梳头和洗衣的画面,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辛苦及尊重老人的美德。学生通过品社中这些细节,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命的价值,使品社学科的内容增强了时代性,更鲜活、生动,达到了“品德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各式各样的生活体验中学会尊重、学会孝敬、学会交往、学会做人。
总之,我们要利用《品德与社会》教材联系生活,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学习态度,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实践获得感悟和体验,获得对生活、对社会的真实感受。知道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尊重、理解、宽容他人,让学生的“情”更浓,以此实现三维目标,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