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发现思想政治课的理性之美

2013-12-31 00:00:00杨春甫
考试周刊 2013年45期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具有高度思想性、严密逻辑性和极强思辨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其具有上述特点,学习时不能浅尝辄止,必须深入进去,真正深刻把握思维的内在逻辑关系,抽丝剥茧,才有可能最终领会思想理论的深刻内涵,感受理性思维的伟大光辉。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习惯了快餐文化,很难真正静下心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和材料,所以思想政治课不受学生欢迎,部分学生认为其枯燥乏味而轻易放弃深入学习,从而不能把握其精髓,领悟不到其精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精华和灵魂,仔细把握思想政治课所阐述的理论的内在关系,进而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深刻内涵,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优劣,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与否。

如何帮助学生发现思想政治课的理论之美、逻辑之妙呢?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坚持发挥阅读的作用,通过对教材的分解阅读和整合阅读两个阶段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

第一阶段,分解阅读

我借鉴语文教学中的分段阅读,总结段意的教学方法。这是一个最原始的方法,也是学习思想政治课必然用到的方法,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因为面对纯理论的思想政治课教材,学生很难一下子就从整体上准确把握住一节课的整体思路。很多时候,当面对一本新的教材的时候,学生一片茫然:这本书到底要讲些什么东西呢?要知道这本书讲什么,首先要知道每一课讲些什么;要知道这一课讲些什么,首先要知道每一节讲些什么。当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之后,其知识脉络就会逐渐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分解阅读就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意思。老师要做的到通过让学生准确把握每一个知识点,采用以点带面、以段带篇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清理论的整个阐述过程,从而实现对一个章节、一本书的知识体系整体上的认知和掌握。

以《文化生活》第一课为例。学生初看课本,几乎没有任何头绪,我就引导学生逐段展开分析。通过分析,学生总结如下:第1自然段讲文化无处不在;第2自然段讲文化各具特色;第3、4自然段讲文化的具体含义;第5自然段讲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第6自然段讲个人文化素养的培养;第7自然段讲文化需要物质载体;第8自然段讲对文化的多种理解,从中知道文化的具体内涵;第9自然段讲文化的形式和文化活动;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文化的影响力。那么,这些知识点之间不是互相脱节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学生通过比较联系,总结出本节课所讲的大的知识构成:1.文化是普遍和多样的(包括第1、2自然段);2.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包括第3~8自然段);3.文化的力量(包括第9、10自然段)。至此,第一节的内容不再是凌乱的条块,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过程虽然低级而繁琐,却是不能忽略的。一般经过这一过程的训练,学生都能很快掌握阅读思想政治课教材的要领,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快速有效地把握主干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在阅读的初始阶段,老师需要一步一步通过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思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整个读书的过程中注意力是集中的,是有指向性的。避免学生因没有目标而注意力涣散,思维混乱,浪费时间却不得要领。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要及时跟进进行串联归纳,以提纲的方式将问题系统地呈现给学生,巩固学生阅读的效果。整个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的,这个结果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推导出来的,最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成就感,调动了学生钻研理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演练能力,让他们在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第二阶段,整合阅读

经过第一个过程的训练,学生很快掌握了根据问题寻找答案的方法,但这是一种层次较低的做法,很容易让学生满足,也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这时要及时提高学生阅读的层次和要求,转入训练的第二个阶段,即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阶段。

整合阅读,就是要在第一个阶段分解阅读的基础上,对已经理解掌握的零乱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发现其中严谨的逻辑结构,使散乱的知识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结构清晰、逻辑合理、论述通畅的知识体系,形成对一个论点有理有利有序的论证过程。相比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显得更重要,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遇到的困惑是:老师提起一个一个知识点,他们都知道,可是如果让他自己想,他却一个也想不起来,离开老师的提示就束手无策。这说明学生不能够从更高层次上把握住知识的关联性,缺乏一种跳出书本、站在高处俯瞰知识的大局观,缺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联动。老师不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个个要点,更要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法全面把握所学知识,这必然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内存逻辑关系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从而实现由此及彼的准确对接。

还以《文化生活》为例。第二单元一共有三课,第三课讲文化的传播,属于横向比较;第四课讲文化的继承,属于纵向联系;第五课讲文化的创新,这其中纵横交错。在前面分课学习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这三课之间有何关联?并将“传播、继承、创新”这三个词写在黑板上。学生边观察边比较边思考,涉及这三个词的字面意思到这三个词所代表的教材内容。有了前面的知识储备,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发现,这三课同属于文化发展的三个不同层次,传播讲的是不同文化的关系,继承讲的是传统文化,创新是在传播与继承的基础上,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思路豁然开朗,一个单元的内容由此完整地呈现在脑海中,实现了跨章节内容的整体把握。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阅读方法,教学全过程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始至终带着探索发现的强大动力探究学习,学习的动力系统有了稳固的支撑,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大大提高,其理论知识的组织与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强化。学生不再认为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反而为思想政治课有着极强的理性和说服力所吸引,从而提高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