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河北省保定市辖区的阜平、涞源、曲阳、易县、涞水五县的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立足于贫困地区的经济现状,对贫困地区中小学体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河北省保定市 贫困县 中小学体育
1.研究目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中小学生约2亿多,1.4亿在农村。农村学校体育作为农村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复杂性、分散性、地方性、不平衡性和落后性等特点。因此,发展城镇和农村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点。本文立足于河北省贫困地区的经济现状,着眼于“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旨在真正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重要精神,为推进全省乃至全国贫困地区中小学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实现面向21世纪“人人享有体育”的战略目标。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河北省保定市辖区阜平、易县、涞水、涞源、曲阳五县的100所完全中学(含县中)、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和小学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特尔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对获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提出适用于全省乃至全国贫困地区中小学体育改革发展的相应对策。
3.结果与分析
3.1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1体育课正常开课情况
以按教学计划开设体育课、教学活动落实者为“正常开课”。据调查,在各类学校中,完全中学、初级中学体育完全正常开课率达82%左右,中心小学达70%,而农村小学则为35%。这一差异正是对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差异的反映。完全中学较初级中学,中心小学较乡村小学拥有更充分的教育资源,这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反映更明显。这与全国农村中小学体育开课率相差2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调查中,中心小学有10%的学生,乡村小学有49%的学生还没有享受到体育教育的权利,这应引起当地政府及有关教育部门的特别关注。
3.1.2实施体育教学大纲情况
以实施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或河北省教育厅思政体卫处组织编写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规范教学为“实施教学大纲”的标准。据调查,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完全按大纲上课的占51%左右,中心小学为23%,农村小学则为13%。这与全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实施率相差20%~30%。调查得知,有的农村小学根本就没有《体育与健康》课本,教师也没有《体育教学大纲》手册。教学大纲的低实施率说明,一方面贫困县学校体育规范化教学水平低,依国家条例进行体育教学与管理方面还有差距,另一方面现行体育教学大纲与农村学校实际教学环境相差很远。
3.1.3按照教案教学情况
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案上体育课为“依教案教学”。调查结果显示,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在完全按照教学文件进行体育教学方面的差异不大,但是仅占33%左右,中心小学、乡村小学依教案教学率仅9%左右,而完全不实施按教案教学的学校,中学占16%左右,小学将近60%。可见教风不严谨,随意教学现象普遍存在。
3.1.4制约贫困县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贫困县学校体育正常开设的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其次为“缺乏教师”,第三为“缺乏场地”,第四是“缺乏器材”,第五是“领导不重视”,第六是“全民体育意识淡薄”,第七是“体育教学观念陈旧”。当务之急是如何解决教师短缺、扭转教育指导思想问题,并且领导不重视引发而来的体育课时被挤占、对体育课教学无要求、体育教师待遇低等现象,也是影响其正常开课的原因之一。这说明贫困县学校体育教学状况一方面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各界特别是主管领导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
3.2师资现状调查与分析
3.2.1体育教师数量及专职、兼职构成情况
据调查,按师生比1:400计,完全中学体育教师数量达标,个别学校还有超编现象。初级中学、中心小学缺少近40%的体育教师。乡村小学的平均师生比例表面上要好于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但乡村小学还有近50%的学校没有体育教师,这与乡村小学规模小、人数少有关。专职体育教师比例偏低,还不到60%,尤其是乡村小学平均不到30%。可见,贫困县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基层学校专职体育教师的数量问题是近期急需解决的,应该引起有关教育部门的关注。
3.2.2专职体育教师年龄构成情况
调查得知,贫困县体育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45岁以下者占73%,中老年教师日趋减少。但是,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仅占18%,从侧面反映了近几年补充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大,当地政府及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尤其对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不够。也反映了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有80%的教师从事体育教学达10年以上,40%的教师达20年之久。他们这种埋头苦干、艰苦敬业、为贫困县的中小学体育发展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
3.2.3专职体育教师职前最早学历结构情况
调查得知,学历结构距国家规定的标准相差甚远,专科以上学历达50%。这说明贫困县体育教师业务进修再提高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3.2.4专职体育教师目前职称结构情况
调查得知,贫困县体育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仅占5%,具有中级和初级以下的占95%。可见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教师不够重视,体育教师待遇较低,教师的价值得不到体现,这势必挫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2.5专职体育教师继续再教育情况
据调查,贫困县专职体育教师队伍中有30%是非体育专业,尤其是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乡村小学中非体育专业毕业教师占近50%以上。但是,贫困县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继续再教育情况比较乐观,尤其是完全中学,95%以上的教师已进修完毕或正在进修专、本科。其他类型学校相对来说要差一些,出现明显的类型差异,但与前几年相比,已有很大改观。所有进修教师的学费都是采用公费与自费相结合的形式。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小学针对教师的学历、职称改革力度很大,体育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进取心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另一方面反映了落后的经济状况严重影响了贫困县中小学的发展。
3.2.6专职体育教师科研情况
科研情况反映一个学校软件设施的状况,是教师对前沿科学了解多少的印证。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很低,学校类型差异很明显,学校类型越低,科研能力越差;教师学历越低,科研水平越低。
3.3体育设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3.3.1经费投入
体育经费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保障,经费投入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据调查,近三年贫困县中小学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不到2元,经费来源渠道很单一,全部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维持。而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看,“温饱问题”虽然已基本解决,但当地政府根本无力在近几年增加学校体育经费,无力对学校进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基层学校随意占用、挪用体育经费现象严重。这一方面反映出贫困县中小学体育经费的投入还需增加,并且要广开财源,扩充来源渠道,另一方面说明贫困县主管教育领导的办学观念需要更新。
3.3.2体育场地
场地是开展学校体育的基本物质条件。据调查,各贫困县中小学拥有200米以上田径场的学校不足35%,拥有足、篮、排球场地的学校可达到90%,但规格、质量距标准场地相差很多。且所有学校都没有体育馆,没有风雨雪天的备用教室,更没有游泳池和滑冰场。这说明场地、器材缺乏是贫困县学校体育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3.3.3体育器材
体育器材也是开展学校体育的基本物质条件。
据调查的92所中小学校中,大部分指标呈现缺项显示,很多指标相对集中于各县的县中。比如,中小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吊绳竿(游戏性内容)项目,缺项学校达69.6%;铅球、实心球项目是中小学生素质达标必测项目之一,缺项学校达31.5%。此外,学校体育器材达标率仅为30%。完全中学只有5所县中的体育器材达标,乡村小学的器材达标率只达到12%。教室门前的一块平地,架上一副篮球架,角落里支上一生了锈的双杠和一水泥制作的乒乓球台,便是一些学校的全部体育设施。
4.结论与建议
4.1贫困县中小学体育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学校体育处于劣势地位,体育开课率仅为65%,不能满足广大中小学生的需要,与全国农村中小学体育开课率相差十五个百分点,尽最大努力提高开课率乃当务之急。
4.2贫困县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单一,规范化教学水平较低,尤其是乡村小学,随意教学现象较严重。建议创新评价体系,切实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4.3各个学校的教学目标管理不规范,建议各级主管领导站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公民素质的高度来认识学校体育工作,建立健全学校体育教学的督促、检查和奖惩机制,以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保障体育教学目标落实。
4.4配齐专、兼职体育教师是当务之急,增加专、兼职教师数量,对兼职体育教师质量严格把关。广开培训渠道,实行长期和短期结合、脱产和在职结合、公费和自费结合、自办和外援结合,建立健全教研网络,加速体育教师的知识更新。提高体育教师学历结构及中、高级职称的比例。
4.5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鼓励体育专业毕业生志愿到贫困地区工作,尤其是到基层学校工作,鼓励年轻力壮、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兼职。
4.6定期、定点由高层次学校向基层学校选派骨干教师,“送教下乡”。选拔爱好体育的高中毕业生到师范学校体育专业进修,培养一批新型的、业务水平高、热爱体育事业的教师队伍,毕业后直接返乡任教。
4.7建议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打破休息日不排课的规律,专职体育教师到就近学校上课,“串乡送健康”。
4.8县、乡体育教研员利用假期、休息日共同组织专兼职体育教师观摩优秀教师公开课,集体备课,共同研究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强化科研意识。
4.9建议当地政府及主管教育部门采取切实措施,认真贯彻《教师法》,争取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改善体育教师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减少体育教师的非自然流失量,稳定基层体育教师队伍。
4.10建议立足于贫困县基层学校现状,利用自然资源拓展体育场地器材,编写具有乡土气息的教材。广开思路,自谋财源,多渠道、多途径地解决经费、设施不足问题。并利用自然资源拓展体育场地器材。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尚大光,李芬芬.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和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10(4):1-12.
[2]曲宗湖,刘绍曾,赖天德.跨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2(1):1-8.
[3]李泽群.影响湘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J].体育学刊,1999,(1):24-26.
[4]曲宗湖,尚大光,柴海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现人人享有体育[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3):5-12.
基金项目:2012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20120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