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听力障碍分析及其对策

2013-12-31 00:00:00唐春珍
考试周刊 2013年45期

摘 要: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听”位居首位。听的能力如何,直接影响英语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听力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英语学习的成败。听力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多年来一直让广大师生面临“费时较多,收效较少”的困惑。作者拟从剖析学生的听力障碍和听力教学中常见的若干误区入手,针对如何增强英语听力教学效果提出若干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听力教学 英语听力障碍 消除策略 训练误区

听力测试难度逐年增加,听力试题语速明显加快,语句间隙时间也略有缩短,而且语句中的关键词故意设计得较含糊以增加试题的难度,从而进一步考查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听力教学适应考试提出的新要求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使听力教学富有成效,训练方法很重要。对学生听力策略的指导,应建立在对学生情况了解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笔者拟从研究学生的听力障碍入手,探讨改进听力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英语听力障碍

英语听力障碍包括知识性障碍与非知识性障碍。知识性障碍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背景知识等;非知识性障碍是指听者的心理及精神状态和播放的有声材料等有关的物质条件和环境等。听力障碍严重阻碍听力的培养,听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障碍的大小,听力障碍越小,听力水平提高得越快。

(一)语音是构成听力知识性障碍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语音障碍不仅仅是指语音、语调,而且包括朗读的技巧。如单词的重音、语句的重音、音的省略、不完全爆破及连读等。很多学生都有一个体会,就是明明是一个简单的自己应该能听懂的句子,一经他人正确读出,就好像变了内容似的,模糊不清。这是因为在平时的英语朗读、说话过程中,未加注意连读、爆破、不完全爆破、弱读、重音转移、语调变化、英美语音差异等语音变化的情况。[6]如英语单词在词组和句子里,前一个词的结尾是辅音,后一个词的开头是元音时,辅音和元音要连读。例如一个鸡蛋an egg应读为/?藜neg/,而不读成/aen eg/。同样,半小时half an hour读成 /ha:f ?藜nau?藜/,而不应读成/ha:f aen nau?藜/。不完全爆破是为使言语更加快速流利,如单词:obtain, stopped, 词组:stop talking, hot pot。连读与不完全爆破互为因果,连读时往往要失去爆破,失去爆破时才能连读。又如英语的单音在词里或句子里受前后的影响,往往发生变异或同化现象,如newspaper里s原来发[z],受paper里[p]的影响变成发[s]。有些单音节词在句中不重读,甚至弱读,也就是元音弱化,如we, me, 重读念[i:],弱化念[i]。有些单音节词甚至连元音也会消失,如have重读[hae:v],弱读[h?藜v]。除这些问题外,还应注意语调。熟悉并掌握常见句子类型的基本语调及特殊读音,才能听懂或表达复杂的、难以用书面语所表达的意图,如Yes.↓是的。Yes?↑是吗?或“嗯,什么事?”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却表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意。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力求多听多模仿外籍语言专家的标准读音,同时还应大胆说英语,不要害怕读错,但要及时改错。这样长期坚持,听力水平肯定会有所提高。

(二)词汇、语法也是构成听力障碍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听有声材料时,听者不仅要辨音,而且要对连续语流进行同步准确释义和反应。如果在连续的语流中出现陌生的音(即生词),就难以辨别其意。语法知识也是如此,它是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有声材料的必要条件,给我们正确判断动作发生的时间,动作执行者与承受者及虚拟事实等情况提供必要的依据。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留心英语与汉语在表达上的差异,灵活运用不同的句型、关联词语表达同一内容。如要问打电话或接电话人是谁,应说:Who is that?或Who is calling?或 Who is speaking?等,而不能按汉语的表达习惯说:Who are you?顾客来商店挑选商品,作为营业员的你,询问顾客要点什么,可说:Can/May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而如果说:What do you want?恐怕会把顾客吓跑。因为该句的意思是:你(们)想干什么?是一句带有质问意味的句子。

(三)听力的非知识性障碍不可忽视

如音响的效果、听力磁带的清晰度、环境噪音影响及听者自身的心理状态等。前三项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会逐步得到解决,而后者却需要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在听录音时要保持良好的状态,心情要放松,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这是一个习惯问题,需要学生长时间地自觉地去调节、控制,最后形成一种下意识的自然而然的条件反射。

二、扫除听力障碍的策略

针对学生存在的听力障碍,在进行听力训练的过程中,应从基本功的训练、材料的选择、方法的指导等方面入手,使学生对树立自信心,消除畏惧心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科学训练。

(一)加强基本功训练

首先要认真教好音标,严格把好音标关。学好音标是学习英语的前提条件。其次,应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朗读知识,如音节、重读、音群、连读、失去爆破等。[5]有时句子停顿与否,也会影响到对句意的理解。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跟读录音,让他们体会英语的语音、语调、重读、弱读、音群、甚至韵律。[4]听音基本功还应包括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如速记,即快速地,简要地记下一些关键词、数字,这对帮助理解是很重要的。

(二)注意材料的选择

教师在听力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很重要。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大学生应能听懂日常生活、文化教育、风土、人情、时事、科普知识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在训练中应有所侧重地精选材料。

1.应选择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系列材料。选择时可以从短句到长句、从句子到短文、从短文到临场对话、逐步深入。例如,可以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英语听力入门》(“Step by Step”)。这套教材中有单词辨音、句子听写、短文等,语音原汁原味,且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很适合做听力辅助教材;又如牛津大学出版的《新概念英语》,选材有趣,句子由短到长,文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语音纯正地道,可以作为学生泛听的教材。

2.结合新教材特点,选择对话多、语言规范、交际性强的材料,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应变能力。然后,选择接近教材内容的、有关英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材料。如让学生看以现代生活为背景的英文文艺片或喜剧片电视、电影,不仅能了解西方人的文化和生活,而且是学习地道英语和提高英语听力的好机会。

(三)重视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他的《语言》(Language)一书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除对课文中出现的背景知识要进行详细介绍外,还要经常为学生补充一些背景知识,鼓励学生订阅有关的英语报刊,鼓励学生课外多读有关人文、地理、历史、传记等方面的书籍,有意识地扩大知识面。

(四)注意训练的策略

1.循序渐进,系统训练。提高听力不能操之过急,训练应有系统性。什么阶段重点训练什么技能,应有明确的计划:第一阶段应侧重基本功训练,利用听说课本的音标、单词、简单句进行训练,再辅以《英语听力入门》,打好听力基本功;第二阶段适当增加听的量与难度,如让学生听教材中的Listen In 中的Dialogue;第三阶段侧重进行听力测试的训练,如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听力模拟题等。

2.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精听,即让学生不仅要听懂文章意思,还要听懂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单词。一般来讲,精听的材料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采用静听方式:①静听录音;②边听边记;③核对答案;④重放录音材料。泛听,是指让学生听材料时不要求听懂每个句子、每个单词,而主要抓住文章大意,一般较长的故事适合让学生泛听。在泛听训练中,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听力材料,使学生熟悉各种语境,从而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知能力。[1]另外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的、活泼的、新颖的听力配套题。教师不管设计哪种类型的配套练习,都要保证练习的科学化、兴趣化、意义化、交际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听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听力教学效果会更好。

3.加强听力技巧的指导。在听材料之前,要求学生快速浏览题目及选项,捕捉一切可以从题目及选项上获得的信息,同时预测内容,打有准备之仗。边听边记、强化记忆。听录音时,要培养学生记录的习惯,尤其是对一些数字、人名、地名的摘记。因为这些内容易过耳就忘。另外,记录时,还要用一些特殊的技巧,比如数字可用阿拉伯数字记;地名、人名可记下首字母作提示。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皮层,也就是记忆装置,在身心松弛时会变得非常平稳,这样可以使记忆装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相反,如果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情烦躁,那么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就会立即下降。所以听力训练应在学生身心保持松弛的状态下进行,这样才能取得听力理解的最佳效果。[5]

一般来说,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两种不正确的心理:(1)过于自信。这一般存在于听力较好的学生中。他们往往在听简单内容时掉以轻心、粗枝大叶,而在听较难内容时又显得异常焦躁不安。(2)缺乏信心。这一般存在于听力较差的学生中。他们往往觉得听力非常难,在听的过程中难以进入角色,一听就怕,越怕就越听不懂。对待前一种学生,主要应持批评态度,要求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戒骄戒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对待后一种学生,教师应多加鼓励。尤其是对起点较低的学生,要多鼓励他们试着去听,去尝试,教师要告诉学生越想听懂可能越听不懂的道理;告诉学生听时要集中到内容上而不是语言上、大意上而不是细节上、正在听的而不是已听过的。[6]

5.提高听力训练的频率,寓听力理解于日常教学中。选择适当的听力训练材料,设置一定课时的听力课,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2]然而,如果一周只让学生做一次听力训练,那是远远不够的。依笔者之见,听力训练应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这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课时安排上,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或每节课的复习时间让学生听听有关材料,作为“热身运动”,或者利用课堂教学结束前数分钟安排听力训练;第二,在内容选择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听力材料,安排有听力练习的内容,不可因各种原因而走过场甚至放弃。在新内容的呈现上,应遵循听、说、读、写的顺序,或者把教材中的内容改成听力材料,作为巩固练习用。当然,训练听力的方法还有很多,笔者在此不做赘述。

三、听力训练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一)只听不读

要有效地提高听力,除了多听外,还需多读。读指朗读和阅读。朗读有助于改进语音、语调、增强语感。阅读和听力一样是输入信息的过程,虽然两者凭借的渠道不同,即阅读通过视觉,听力通过听觉,但其心理过程是类似的。因此,多阅读、掌握快速阅读技巧对提高听力很有好处。

(二)只听不讲

这里的“讲”指的是教师的讲解,即必要的指导。教师如果只是提供听力材料,放录音,然后核对答案,不提供必要的指导,则学生的听力很难有大的突破。听前应有个准备阶段(Warming-up),教师介绍相关背景知识,解释某些关键词,传授一定的听力技巧;听后了解学生的听力情况,如典型错误,并加以解决;最后做必要的总结。

(三)一步到位

听力测试要和听力训练相结合,注重听力训练。通过听力测试可以了解知识缺漏与困难所在,为制订训练计划提供依据。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提高听力测试成绩。[3]笔者认为,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是通过不断训练获得的,而不是通过考试考出来的。听力训练应具有一定的计划性、长期性、针对性及阶段侧重性的特点,即听力内容的安排要联系形式进行设计。

(四)边看边听

有些学生喜欢一边看录音稿一边听,这样做是不科学的。因为听力是一个通过听觉输入信息的过程,如果再辅以视觉信息,势必会影响到听觉获取信息的结果。在日常教学中,听课文、对话录音都应要求学生不看课本,除非是让学生跟读。

综上所述,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在听力理解中存在的听力障碍,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材施教,这样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就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舒白梅,陈佑林.外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庭芗.英语教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4]刘冬阳.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听力障碍分析及应对策略.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12 ,VOL3,(4).

[5]魏洁.大学英语听力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科教园地,2006(11):73.

[6]金国臣.大学英语听力障碍成因分析及对策.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