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教学中,我一直在反思:“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长期以来,语言知识教学以教师讲授和机械操练为主,学生主要采用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教育者在英语教学的研究方面,往往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上。然而,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却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认识到教学中的真正决定者是学生。教学的整个过程其实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组织的。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改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备课突出学生的决定因素
从教学过程的启动阶段——备课开始,就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综合生成为立足点。备课不是为了“好教”,而是为了学生“好学”,进而“学好”。因此,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根据学生情况制订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中思考、学习与训练。教师备的既是一份教案更是一份学案。新课程要求教师做到:1.了解学生在接受新学习任务前的预备状态——他们为学习新任务做了哪些知识、技能、心理等方面的准备。2.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是否有所涉猎——了解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熟悉度”,这关系到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3.了解学生对新任务的情感态度——主要指了解学生的学习愿望、毅力、动机、兴趣等,可以找到学生学习困难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关学习策略。4.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策略等行为倾向,进行学法指导。“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是当代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
备课的结果并不是对教师的教的方案进行简单的描述,而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案及对该方案提供支持的描述。备课任务是教师深刻领会《英语课程标准》后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然后根据学校的教育资源情况,对教材加以分析、取舍、补充、调整,并从认知、能力、技能、情感等方面为学生的学习着想。教师的主要责任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开发创造力。
教育家于漪说:“每一次备课,我的面前就站着一位学生,我要了解这位学生,研究这位学生,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备课时,我们的心中应始终站着“一位学生”。
二、上课突出学生的决定因素
上课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那么如何上好一节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一节成功的课,要看学生学到了多少;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到了学生差异,照顾到了每一层次的学生;是否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是否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我曾在《中国新教育风暴》中看了这样一个经典课的故事。北京,一所很好的学校里一个很好的班,学生已经坐得整整齐齐,美英的教育专家要来听课。执教者是一位特级教师,头发已经发白,整堂课无懈可击,过程流畅,老师语言精练,没有废话。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踊跃,而且回答相当有水平。板书非常漂亮,极有条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根本不用擦黑板。课结束了,教师自己很满意,陪同听课的中方教育部门领导也很满意,学生很高兴,外国专家却说不出话。他们说:学生回答得很好,看起来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中国的同行们被问住了。外国同行说他们想看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是怎么学习的,但他们只见老师不见学生,他们认为这不是一堂真正课,而像是一堂表演课——学生看老师表演。
“只见老师不见学生”指出高效的英语课堂不是热闹熙攘的农贸市场,更不是教师选秀表演的舞台。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滔滔不绝,反而沉默是金。我们要放飞课堂,给学生一个初试羽翼的天空,而不是囚禁心灵的场所。要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将时间还给学生,尤其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方案,对方案进行评价。教师要积极参与,适时调控讨论的方向和重点(根据课前的设计方案和目标),敢于放手,将表演舞台让给学生。例如在练习讲解课上,笔者这样做:通过分组,选出每组的组长(成绩比较好的),然后让学生以组长为中心,组员彼此讲解,谁知道谁讲。结果,笔者发现,既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记得住,比老师讲解的效果好多了。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上每个教学环节设置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够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领悟体会。叶澜教授曾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了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
可见,衡量高效课堂的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有收获,是否有成就感,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学得好不好。
三、批改作业突出学生的决定因素
批改作业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有效与否,必须靠学生作业反馈。传统的作业评价,强调和追求学业成绩的精确化和客观化,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教师评价作业时,通常都是对的打√,错的打×,或者打个分数,结果学生只重视分数,对于错题往往不屑一顾,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有位教育家说:“教师必须采取提供学习者最后能自行把矫正机能接过去的那种模式,否则,教学的结果势必造成学生跟着教师转的机械模式。”新课改下,“作业批改”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体体现在:
1.教师批改作业的变化
打破单一的评价方式,可以是教师批改,但是在批改作业时,巧用符号,将“×”变为“?”,甚至引进或创造一些特殊符号,并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可以避免“×”带给学生的消极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作业中,学生出现了错字或别字,教师会用上一个小圆圈标明,并告诉学生赶快更正。粗心是学生作业时的通病,他们常常会丢三落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批改时,可在遗漏处打上一个小问号,告知学生及时补救。再写上激励性的评语,如“你很聪明,如果字再写得好一点,那就更好了!”“相信你一定能够战胜困难,战胜自己。”“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你的字写得真漂亮,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从而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2.学生参与批改
让学生参与作业的批改评价,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包办,用一把尺子衡量的批改方式。第一,互批互改。学生可以互批互改,即同桌间先将作业相互交换,相互判断对错,并要求学生在错误之处批上记号,然后还给本人。第二,自批自改。学生可以自批自改,即在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学生对自己的作业先作出判断,认真检查和验算,发现错误立即做上记号并及时改正。第三,小组批改。批改小组通常以四人为宜,即前后桌组合。批改作业时,教师提出批改要求和标准,由组长主持,集体批改。这一过程是明确正确答案,集体进行反思的过程。通过自改、互改等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又能促进学生对新课所学内容的巩固。因为学生在自改、交换批改中,能及时发现和改正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从别人的作业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出现。因此,作业的批改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为立足点。
总之,英语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备课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课堂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学生学到了多少,学生的参与度的高低等,批改作业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教学的真正决定者是学生,是学生主宰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