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走进生活

2013-12-31 00:00:00刘宝军
考试周刊 2013年45期

摘 要: 只有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才能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知识,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让学生在做中“悟”。

关键词: 数学 生活 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刻板地传授知识,而应该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景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那么,怎样让数学走进生活呢?在此,我将自己的点滴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课前组织学生利用自己生活中的一些资源(如挂历、台历等)进行广泛的调查和资料搜集,并按以下问题进行整理:1.一年有多少个月?2.哪几个月有31天?哪几个月有30天?2月的天数固定吗?有什么规律?3.2月有28天的这一年叫什么年?2月有29天的这一年叫什么年?4.平年和闰年相差的时间有什么规律?它们与公历年份有什么关系?5.怎样判断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6.平年全年有多少天?闰年全年有多少天?7.你还知道有关平年和闰年的哪些知识?这样一来,由于课前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课堂上我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汇报,使学生在讨论和汇报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

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生活的确是数学的重要资源。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结合,不仅体现了数学学科本质特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用收集到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

在传统的观念中,课堂是教师的领地,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是由老师主宰的学生被动学习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服务的,课堂学习是学生整个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课堂教学应该从只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的课堂生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改变自己的角色意识和教学行为。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游戏引入。

游戏1:同桌右边的同学开花店,左边的同学是顾客。花店先购进20朵红,顾客去买花。根据这一游戏每个同学编写一道应用题。学生很快编出:花店有20朵花,卖出15、13、10、11、16朵,还剩下多少朵?

游戏2:花店现在有20朵红花,10朵黄花。顾客要买24朵花,买什么颜色的都行,根据这一游戏每个同学再编写一道应用题。出现了下面几种编法:(1)花店里有20朵红花,10朵黄花,卖了24朵,花店里还剩下多少朵花?(2)花店里20朵红花,10朵黄花,卖了10朵黄花、14朵红花。花店里还剩下多少朵花?

2.问题解决。

游戏1的应用题怎样解答?游戏2的应用题你会解答吗?试着把自己小组的应用题解答出来。比较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3.知识巩固。

认真阅读课本14页的例1,然后完成“做一做”的题目,说一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解答。

4.在实际生活中你能发现类似的数学问题吗?把它编成应用题,再解答出来。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课堂变为学生生活的一个部分。只有这样,才会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近数学,喜欢数学,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让学生在做中“悟”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有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它强调了动手操作对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发挥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形的教具,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长方形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是由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再动手摆弄一下手中的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再体会一下,有哪些新的认识?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认识了平滑的面,突出的棱,尖尖的顶点,以及它们的特征。再拿小棒亲手插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长方体有几组相对的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在学具的辅助下使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生动真切,记忆深刻。这为后面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体积单位等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老师给学生增加一些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会留给学生无穷的想象空间,丰富他们的亲身体验,建立准确的空间观念,既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内化,又能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只有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