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2013-12-31 00:00:00李东生
考试周刊 2013年45期

摘 要: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综合性、工具性学科,其课堂教学呈现为一种以课文为凭借,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发展智力为内容的综合性训练结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要更进一步地了解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更好地因材施教。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情景教学 教学模式

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提高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现代人所必需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地实现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1在阅读中思考,体会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从而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这样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他们在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中构建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在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要求学生记录自己课外阅读的情况。新课标注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作了规定,要求四五年级学生两年里达到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而学生课外阅读能否落到实处往往缺乏必要的监督。为了使学生的课外阅读能收到更好的成效,我们要求学生针对每天阅读的内容写一个梗概。

1.2通过趣味教学,创设意境,掌握所学知识。

低幼孩子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极为有限的,识字学词过程中,适时补充资料,助其丰富知识,不失为一种识字学词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及时地在学生的未知领域补充资料,比如针对课本中一篇关于蚜虫的文章,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蚜虫,体会蚜虫给棉花姑娘带来的伤害,从而加深其对课文的领悟和对词语的理解。学生在读带有“可恶”一词的句子时,语调中充满了埋怨、厌恶。显然,他们已经站在朋友的立场上为棉花姑娘着急、担忧了。可以确定,“可恶”一词的音形义已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1.3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写日记是很好的一种学习习惯,一开始可能学生有些不情愿,但当学生把一学期所写的日记装订成册,厚厚一册日记,将一页页翻过去,那将是对许多知识的很好梳理和重温,不少本已模糊的记忆便会在瞬间重又清晰起来,这时候学生肯定会欣喜莫名,而教师也会与他们一起分享着其中的无穷乐趣。新颖、灵活的日记,增加学生语言的积累,促进语感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写日记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资料,巩固了对知识的记忆,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继续坚持这一做法,并在实践中使之不断完善,以使这一做法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挥更大的作用。

2.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2.1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因为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但合作学习应有节制,不能为合作而合作。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合作的形式应多样化、合理化。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例如单元归纳小结的合作,先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从多方面着手,了解常识,识记重点词语,品味关键字词,摘录一些佳句,精读精彩段,学习巧妙构思。由于分工合作,很快就能完成,教师再加以点拨,使之完美。这么做,使知识得到了巩固、积累和丰富,合作的效率也提高了。学生不仅因品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而努力合作,学习能力也不断增强。

将课堂还给学生,要以对话为教学设计的线索。现代教学以对话为基本走向,因为对话首先能体现师生间的和谐与平等,也可体现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还可体现师生和文本、作者、编者的平等。以对话为线索设计教学,要体现学生这一对话主体,教师只是话题的发起者。以对话为线索设计教学程序,可使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2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新课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实施启发式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所产生的疑惑最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语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时,不能单纯地依靠课本,而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堂与生活相联系,这样会使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东西是看得见的,用得着的,才会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进行积极有效的鼓励。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会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批评,眼下的教育体制是坚决反对体罚的。但是不置可否的是,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激励作用,其中表扬和鼓励比批评和惩罚更有激励作用,在低年级或成绩差的学生身上更能体现这一点。在进行表扬和批评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及不同的情况来进行。同样,积极的鼓励和适当的表扬也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肯定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使学生更有自信心和上进心。在表扬时,要针对学生的好的行为进行表扬,教师要明确学生哪一种行为值得表扬,应该强调值得表扬的那种行为。此外,表扬要真诚,要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表扬,如学生课文读得好,回答问题时说得棒,都应该进行表扬,且可以发动全体学生对某一个学生的某一个行为进行鼓励。

总之,新课标下,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我们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从基础知识到阅读理解,从教师到学生,都要深入浅出,充分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寓教于乐,而不能简单地依靠死记硬背,进行“填鸭式”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