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融感情、个性于一体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好奇心、求知欲,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培养兴趣,从而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兴趣 培养方法
学生学习取得进步的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我们平时强调较多的是智力,着重培养的也是智力。实际上,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动机、情感、意志、毅力等。而兴趣则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以认识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动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与“乐”是兴趣的内涵所在。不少学生由于心理压力大,形成厌学与畏学情绪,而兴趣则是变畏学、厌学为好学、乐学的重要因素。兴趣是学习的向导和动力,它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避免“身在曹营心在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学生更加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中。兴趣对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锻炼意志等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具有广泛、健康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采取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那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运用简笔画、幻灯、实物、实验、图片、录音、录像等进行教学,让学生从主动的、可感的、可知的具体形象中产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例如教学《蔬菜》这篇课文,小学生(特别是城市里的)大多只见过摆在饭桌上的熟菜,而对菜园里或大棚里活生生的蔬菜是什么样子较为陌生。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简单抽象地讲蔬菜,则学生对蔬菜的认识还是模糊的;但如果在讲台上摆上几种蔬菜,或者用幻灯展示这些蔬菜,甚至去现场观察这些蔬菜,对蔬菜作一些必要的讲解,那么学生对蔬菜就会有真切的认识和感受,就能激发学生对蔬菜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了解课文中与蔬菜相关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运用游戏、儿歌、竞赛、表演等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紧扣课文设计一些“开火车”、“猜字谜”等游戏,使学生学中有乐,乐中好学。如在教“弟”字时,可编这么一个小儿歌:“弟弟是个小淘气,扭来扭去把脚踢。”又如在学“鲜”字时,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一边腥,一边臊,一边穿铠甲,一边披白袍。一边遨游水晶宫,一边山上吃青草。”再引出要学的字,就做到了“课伊始,趣已注,课正行,趣正行,课已毕,趣犹存”。这样学生就会视学习为享受,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承认学生差别,提出适当要求,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满足学生希望得到肯定的心理要求。小学生一般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完整的判断,对自己mwa5X85Gy+cWZfMuC1w0vLCETV6jGzhF+u3WRIvJYMc=的评价大多来源于外界,特别是老师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所以,老师要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同一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很正常,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上面对全体学生,微观上分层要求,针对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难度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基本都能回答出问题,都能树立自信心。同时,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那些学习比较后进的学生觉得自己是最棒的,内心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获得快乐和学习兴趣,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利用语文内在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是一门富有深刻学问和道理的功课。本身就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其内容广泛,体裁多样,语言优美,情节曲折,形象鲜明,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乐于欣赏。
此外,要想通过科学、精妙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应引起每位老师的重视,那就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老师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具有浓厚的兴趣,有兢兢业业、津津乐道从事语文教学的兴趣,有善于思考、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兴趣,这样才能带领学生以高涨、饱满的情绪进行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致,同时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持久,使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身心获得全面发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乐学境界,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宗旨。语文教师只有善于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才能由“苦学”变为“乐学”,才能自由快乐地在语文的天空中飞翔,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