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2013-12-31 00:00:00黄庆喜黄丽虹
考试周刊 2013年45期

为了培养高素质、适应社会需要、能力强的跨世纪接班人,教学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一堂枯燥无味的课常常使学生讨厌,现在我结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尝试谈谈体会。

一、激发兴趣,爱上语文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这种做法难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知欲,“双边活动”在授课中也流于形式。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在新课导入时常常运用创设情境法,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在起始阶段就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从而牵动情感,形成急切的探究心理。比如,教学《荷塘月色》中的写景抒怀法时,打开录音机,在轻缓的乐曲中倾听“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在这抑郁的独白氛围中,我讲述:这是朱自清的月下独白,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句感情起了变化,这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通过引导学生联想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把教学的基点定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二、通过朗读受到思想教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思想教育因素,凭借课堂的舞台,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讲述或谈话,创设独特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感染,从而使认识和情感得到升华。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通过“我”的神态、行动、语言来衬托老班长的内心世界的句子。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再通过下列谈话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万根钢针扎着喉管是什么滋味?当你和小梁一样看到老班长把鱼汤让给病员吃,自己却嚼着草根和鱼骨,‘嚼了一会儿,就皱着眉头硬咽下去’那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时,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这样,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情景中,好像亲眼看到老班长嚼草根和鱼骨头那痛苦的神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此外,发挥语言感染的有效手段还有朗读。教师或学生的成功朗读,可以再塑造文章所描述的艺术形象,把作者的悲、喜、哀、怒等感情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使作者、学生、教师的感情相交融,焕发师生对正义、善良等高尚行为的追求和对假、丑、恶鄙弃的情感,让学生入情悟理,从情感转向理念,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渗透思想教育的好办法。如《这个规矩不能有!》就是一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课文内容简单易懂,不必进行烦琐的讲解。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为主的方法,特别是写彭总来到北海公园到离开公园的重点段落,教师可先示范一遍,指导学生边读边想,抓住描写彭总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仔细体会,再现文中生动的画面。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使彭总那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的高大形象重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这样做既理解了课文的中心,又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很好地把思想教育落到了实处。

三、加强练习,培养动手能力

教师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把握好时机。在学生对知识刚接受、似懂非懂的时候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将所学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现代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具体教学而言,就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求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培养发展各种能力,不断提高创造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很多,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科特点和教学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设计不完全或无结果的问题式情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也可以让学生大胆提问,不仅向老师提问,而且鼓励学生互相问答,为他们创造表现和交流的机会,激发他们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求异中勇于创新。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出创造的空间,点燃他们的智慧火把。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鼓励学生在求异中勇于创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多样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热情,加强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教育。低年级学生智力、思维都处于低级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会有目的、有规律、有顺序地观察,进一步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特别是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些制作、栽培、饲养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如让学生动手用盆栽大蒜,教师首先讲述盆栽大蒜的基本步骤,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叙述自己动手制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从简单知识入手。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首先要培养他们观察的能力,先训练学生用眼睛认识物体的颜色和形状,然后训练他们用耳、鼻、舌、手认识物体的气味、冷热、软硬,对事物作进一步认识,当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进一步了解事物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学习比较同类物体找出不同点和相同点。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能把自己的学习与实践看成是任务,而要当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机会。为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和自己所属的社会的利益去学习、去实践、去创作,这才是一种高尚的教学境界。唯有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担负起素质教育的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