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称,9月6日下午,中国宜通集团与俄罗斯直升机股份公司在京签署卡-32A11BC直升机授权许可组装生产协议,标志着俄罗斯直升机第一个境外整机生产项目正式落户平谷北京通用航空产业基地。
据中俄直升机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吉安介绍,卡-32A11BC适用于城市消防、森林灭火、医疗救护、海上搜救、灾害应急救援、维稳反恐、极地作业等众多领域。该项目计划建设期为两年,规划占地千余亩,总投资额40亿元人民币,首期设计产能为年产30架,年产值约30亿元人民币。同时,该项目还配套建设直升机研发、设计机构,计划5~7年内消化技术,由大部件组装逐步过渡到60%以上部件的国产化水平,形成原型机改装和新型机自主研发、设计、生产能力。
卡-32在中国并不陌生
近年来,卡-32直升机的消息在媒体上不时出现。
2007年底,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雪龙”号考察船迎来了从韩国苍云公司租借的卡-32,同机到达的还有5名韩国机组人员和1名翻译,这是重型直升机首次用于中国南极科考。报道称,“由于中国此次南极科考的运输任务繁重,如果仅靠国产的直9运输400桶油,需要飞100架次左右;如果由卡-32,仅需飞25架次左右,将大大节约从船上到考察站的货物运输时间。”
2009年2月,为扑灭从缅甸蔓延至我国境内腾冲县的森林火灾,国家林业局西南航空护林总站保山站从丽江调派一架卡-32直升机,参与灭火。
经过第24、25次两次南极科考连续从韩国租借卡-32之后,2009年10月第26次南极科考船有了自备的卡-32,据称是中国向俄罗斯购买的20架卡-32中的第一架,成为南极地区目前使用的最大吨位直升机。“它可直接进行船岸之间来回运输,更好地满足我国在南极建立的新老三座考察基地的物资保障需求。”
2011年12月12日,中机公司、卡米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与俄罗斯直升机公司在北京签订了进口20架俄制卡-32直升机合同。
2012年8月3日,上海市公安局消防局透露,上海已向俄罗斯订购1架卡-32,以应付在“重大火灾现场紧急运送伤员,抢救生命”之需。
2013年8月17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警航队装备的第一架卡-32警用消防直升机首次上岗,在湖滨广场进行了高层建筑火情观察、消防灭火救援技术练习训练。
另外,引进卡-32直升机在华生产的事似乎也已经探讨了一段时间。据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网站公布,2011年7月20日总投资600亿元人民币的卡米直升机制造项目奠基仪式在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隆重举行,项目内容包括制造卡-32。公告称“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将填补内蒙古自治区飞机制造业的空白,也将拉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
共轴式直升机:卡莫夫设计局的拳头产品
在苏联,和歼击机领域有米格、苏霍伊两大家一样,在直升机领域里也有两大家:米里和卡莫夫。他们各有所长,互相促进。卡莫夫以研制共轴式双旋翼直升机见长,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早在1754年,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展出的“直升航空器”模型被后人认为是共轴式直升机的雏形。与后来流行的单旋翼直升机相比,双旋翼共轴式直升机的优点在于:悬停时,反向旋转的共轴旋翼可获得最大有效功率;直升机有较高的静升限和爬升率;不需尾桨来平衡反作用力矩;在相同起飞质量下,尺寸要比单旋翼机短1/3,更适合在舰上存放。20世纪初,俄国西科斯基、法国布雷盖等航空先驱都曾涉足研制共轴式直升机,但都因过于复杂而放弃了。到了40年代,卡莫夫看准了共轴式双旋翼直升机发展的前景,决定攻下这个难关。1948年7月25日,在苏联传统的图西诺航空节上,绰号“飞行摩托车”的轻型直升机卡-8亮相,成为卡莫夫第一个共轴式直升机的成名作。卡-8的出色表演促使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下令,于1948年成立了专门的试验设计局。随后,一连串共轴式双旋翼直升机相继问世,包括卡-10、卡-15、卡-18、卡-25等,使卡莫夫设计局在苏联以致全世界共轴式双旋翼直升机和舰载反潜直升机等领域占有巨大优势。不幸的是1973年11月,卡莫夫与世长辞。
1974年4月,卡莫夫的得力助手谢尔盖·维克多罗维奇·米海耶夫在人们的拥戴下,正式走马上任,担任卡莫夫设计局的总设计师。米海耶夫继续保持和发扬了本设计局专攻共轴式直升机的传统,并且致力于让共轴式直升机“登陆”——从主要在海上使用扩大到在陆地上也能使用。
在米海耶夫的主持下,又一批共轴式直升机问世,其中主要卡-27及其改型卡-28、卡-31、卡-32、卡-50、卡-52等。
出口的畅销货
20世纪80年代初,米海耶夫推出卡-27的民用型——卡-32多用途直升机,可以广泛地完成各种民用任务,例如海上和陆上的救生与救援、客运、货运等,还可以当做吊车使用,吊运货物。从卡-32开始,卡莫夫设计局直升机的使用范围从军用扩大到民用,从海上使用扩大到陆上使用。这是米海耶夫为卡莫夫设计局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迄今,卡-32共有十多种不同型号,其中卡-32A是主要供各国消防部门使用的多功能直升机,进入21世纪初俄罗斯大力向外国外市场推销。为开拓美国市场,2004年3月,卡-32A直升机在拉斯维加斯进行了飞行展示,进行技能展示的一架卡-32A在5年内飞行了12000个小时,平均年飞行时间超过了2000小时,没有进行一次大修,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卡-32A11BC是根据加拿大运输部的要求研制的,是卡-32A的多用途升级型,也是为数不多的外部悬挂式货运机型,在高层结构作业时有如“飞行的起重机”。卡-32A11BC共轴载波系统在悬吊精度和机体灵活度方面拥有诸多重要优点,使得它可以执行高度复杂的装配作业,是俄罗斯获得西方认证的第一种直升机。1998年5月11日在加拿大获得FAR Pt 29认证,在飞行控制系统中装了双制动器之后于1999年2月26日获得全面许可,2006年又取得补充适航证,使它增加从事客运业务的可能。1997年5月,2架直升机交付温哥华海岛直升机吊装公司(VIH Logging),以后又陆续增加了几架,主要从事吊装和建筑工程。到2006年9月,该公司使用卡-32直升机累计飞行时间已达32000小时,堪称世界上使用卡-32A11BC这种直升机经验最多的公司。
卡-32A11BC消防型,在机身结构、动力装置、系统设备构成等方面都与卡-32基本型相同,主要用于从失火楼房顶层疏散人员、运送消防员及消防设备、监督、校正消防行为。卡-32A11BC直升机装配了人员运输系统、消防员工作台、升降设备、消防水箱、指挥和通信用超短波电台等,TCK-1、TCK-2、TCK-3三种运输救援舱分别能救助2、20、10人,升降设备能在直升机悬停状态下保障100公斤内人员和货物的空降。
卡-32A11BC消防型直升机长12.25米,高5.4米,宽3.8米,巡航速度230千米/时,最大飞行速度260千米/时,实际升限5000米,静升限3700米,实际航程800千米,使用两台ТВ3-117ВМА发动机(2х2200马力),空重6000千克,外挂货运能力5000千克,内载货运能力3700千克,标准起飞重量11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2700千克,乘员1~3人,由飞行员、领航员、操作员组成,可运载13名乘客。
目前,除在俄罗斯国内得到广泛运用外,卡-32已经在世界各大洲获得认证:包括加拿大(1998年),墨西哥(2005年),智利(2007年),中国、印尼和韩国(2008年),欧洲和独联体国家(2009年),巴西(2011年)。其不同型别已经成功地出口到加拿大、韩国、瑞士、智利、墨西哥、西班牙、葡萄牙、台湾、日本、中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其他地方。
卡-32A11BC在已经有50年历史的库梅尔套工厂进行批量生产。迄今已有140多架出厂,其中近半数被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