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县城关小学长期以来,坚持“安全为大,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近三年来,该学校在课改方面执着探索,先后荣获“三晋课改先进校”“县级名校”“三晋课改名校”“临汾市名校”等数项荣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0年9月,为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桎梏。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浮山县城关小学迈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坚实步伐。
一、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自启动课改以来。浮山县城关小学就统一思想认识,树立“大课改”的理念,决定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心,呈辐射状把学生的学习能力、习惯教育、文明言行、兴趣爱好都纳入其中,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强化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一生的幸福成长奠基。
围绕以上课改的思路和目标,学校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从制度约束、端正态度、强化培训三方面加大对教师思想的转变和提升力度。针对课堂,学校出台了《城关小学课改实施方案》《城关小学课改五年规划》等纲领指导性文件,实施精细化管理,职责分明,责任到人,增强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在思想上,学校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力度。在教师业务方面,学校把教师观念的转变当作课改的基础和灵魂。
二、导学案教学
课堂教学新模式坚持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以问题导学为重要手段,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看重生本意识,注重以学定教;把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教师点拨、巩固检测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其核心是“自主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上的小组交流讨论,总有学生自主和互相学习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价值的自我、共享的快乐、探讨的兴趣;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单纯预设的,而是课堂上生成的。教师的教只是起到画龙点睛的“点拨”作用,而学生的自学、探究才是根本。纵观我们三年的课改过程,就是牢牢抓住了“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核心。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稳步推进导学案教学。
三、自主性、过程性、综合性等多元的评价机制
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为评价而评价,应有效实用,不能脱节。由课堂评价引向学生全面养成和成长,借助四人小组这个学习基本单位,依托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城关小学把它延伸到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实行捆绑式评价。学校出台了《城关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城关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城关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分为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五大块20余个小项,全面衡量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巧借评价杠杆,对学生成长过程实施监管和激励,真正实现了“用课改促进养成,用养成涵养课改”。
四、缤纷多彩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软实力。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感知甚至于精神世界,使学生拥有饱满的精神、向上的激情、浓厚的兴趣,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结合课改的进程。城关小学注重环境育人功能,突出校园环境建设,全方位谋划,根据教学理念、校园格局,关注细节,精心布置校园,绿化、美化环境,使每一个景观、每一条标语无声彰显教育的功能。校园里,为弘扬浮山县民间传统文化。在校园醒目位置喷绘大型的景观“浮山八景”。让师生驻足观赏。校园文化、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的交相辉映,做到了学校无闲处,到处能育人。
除良好的外部环境外,传统文化艺术熏陶更是给学生深深的影响。城关小学坚持常规化的活动课与丰富的二课活动相结合。作为课堂教学改革外延和有益补充。活动课结合校本课程《可爱的浮山》《童年剪趣》《铿锵鼓乐》等开展教学,有泥塑、剪纸、绘画、鼓艺、围棋等。
五、养成教育
“教书之道智为基重在培养终身学习本领;育人之本德当先志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浮山县城关小学始终秉承这样的理念:如果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新模式的教学实践。借助多元化的评价手段,赋予丰富人文精神的熏陶,使每个学生从小就把终身学习、文明言行、助人为乐、急人所困、与人为善等均养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大成功。基于这一点,学校把学生的养成教育与课堂教学新模式紧密相连,提出了“用课改促进养成、用养成涵养课改”的思路,使二者有效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促养成、强化约束管理促养成、开全开足课程促养成、健全教育网络促养成。各种活动教育平台的搭建,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提升了学生养成教育的质量。
总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与发展,只是学校教育长河之中的一个小小过程,它是教育实现现代化的一瞬间,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手段,通过它将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根植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中,并转变为教师更加自觉的一种教学行动。为千千万万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才是最根本的目标。浮山县城关小学正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朝着这个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