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外国记者眼中的袁世凯

2013-12-31 00:00:00理查德·巴里
记者观察 2013年12期

国民信任他的爱国精神,信任他处事果断、驭人有方、铁腕治世,这对东方人而言尤其难得,使得他在如今这个各方势力分崩离析的特殊时刻,成为了一个举足轻重、各方注目的关键人物。

本文1911年11月19日发表于《纽约时报》,摘自郑曦原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十年·政治篇》一书。该书为《帝国晚清观察记的回忆——<纽约时报>》的姊妹篇,系《纽约时报》1911年10月至1921年12月间对华报道的选编。这10年间,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走向终结,共和制在动荡中初具形式,外国列强环伺的局面依旧,社会生活中西风东渐,中国被日渐引入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中,构成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危机与希望的时代。本书以西方人的眼光,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做了预测,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从这里读者可以看到历史的另一面。

万众瞩目的袁世凯

满清朝廷委任他为总理大臣,南方革命党人拥戴他为民国大总统,在这个东方大国的此次危机中,袁世凯左右逢源,步履轻快而平稳,成为了当前中国最具实权的人物。在过去3年中,袁世凯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从1898年起,他就已经是四万万中国人中最令人瞩目的人物。

结合他以往的政治经历和目前来自中国各方面的声音判断,在这场动荡的革命结束后,整个世界将发现,无论袁世凯的头衔是总督、总理大臣或总统,这个人将成为他们处理对华事务时无法回避的大人物。

为什么一定是这个人呢?他出身卑贱,所受教育有限,知识浅薄。他从未走出过国门一步,不会说母语之外的任何语言。那么,为什么是他成为了中国人中最具有革新思想、同时又在改革者中最具有传统思维的中国人?

既获洋人尊重、又能统筹国内各派势力的唯一人物

袁世凯十分推崇日本政治家儿玉源太郎,后者先任台湾总督,后供职于日本军部,死后被誉为新日本最杰出的治国能臣。袁世凯效仿他的学习吸收能力,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并拥有治国天禀。他们两人都未到国外游历,但又都为西方文明所折服。

袁世凯无疑正在证明他是一个比李鸿章还伟大的人物,而后者常被西方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中国人。李鸿章深受慈禧太后宠信,他通过对慈禧太后阿谀奉承、向她恳求而达到政治目标,就像前英国首相迪斯雷利对维多利亚女王所做的一样。

与当年李鸿章被慈禧太后提升为直隶总督一样,袁世凯也因慈禧太后的赏识而平步青云。过去,袁世凯曾被寄予厚望,期待他能实现满清统治的中兴大业。而此时此刻,幼年皇帝溥仪正通过皇亲贵族恳求他重新出掌内阁。毋庸置疑,回溯至1898年,在那个时候,袁世凯就是中国政坛上既能获得外国人尊重、又能统筹国内各派势力的唯一人物了。

这里没人认为袁世凯重新出山是因为他的形象和蔼可亲,虽然这是西方政客惯用的伎俩。李鸿章是一个很有政治手腕的调停者,但袁世凯不是,他是一个独裁者,明智、稳健、自信,有政治魅力,但不追求个人权势的扩张。至少,他将个人权力野心成功地隐藏了起来,到目前为止,他的个人权欲没有显露。事实上,全国上下普遍相信他是一个爱国者。由此可见,他对他的同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国民信任他的爱国精神,信任他处事果断、驭人有方、铁腕治世,这对东方人而言尤其难得,使得他在如今这个各方势力分崩离析的特殊时刻,成为了一个举足轻重、各方注目的关键人物。

保定秋操上的新军统帅

我曾于1905年观看中国军队在保定举办的秋操,见到引领全军的袁世凯。他那时负责提领6万新军,颇为自豪,但与正规的日本陆军相比,他们的确显得寒酸。特别是这支军队的统帅更不敢恭维。袁世凯的佩剑在两腿之间不停地摇晃,让他行走起来十分艰难,似乎每走一步都可能被绊倒。他那个硕大的肚子相当可观,军裤也不合身,骑在马上十分滑稽可笑。当他终于可以下马时,看起来如释重负。

随后,我们通过他军队的翻译、挪威人盖德科上校进行交谈。总督说,他知道新军操练还有许多欠缺,但他补充道,如果10年后再来,将会发现新军将焕然一新。提到他的军裤时,袁哈哈大笑,解释说除了军事场合,他是从来不会穿这种裤子的。

当时,他正在帐篷中,仆人送上来一件长袍。他将长袍裹在身上,看起来明显轻松很多,就像一个刚刚穿着男装跳完化装舞会的女人,急于寻找一件舒适的外衣。随后,他取下军帽,换上一顶圆帽,帽顶插有蓝色的总督官穗。当他换帽子时,辫子顺着后背滑落了下来。

“为什么不把辫子剪掉呢?”我想到一些新派的中国人已开始改革,就冒险询问他。

“会的,时间到了就会的。”他迅速回答,脸上挂着微笑。

这只是采访中的一个小插曲,却可从中看出他的个性。他完全明白,男人留辫子是多么荒唐,也知道时代发展的潮流。他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在1908年到1911年的3年中,他被罢免了权力,主要原因是慈禧太后去世后,满清贵族的贝勒们终于找到机会报复他。慈禧太后曾将袁世凯强加给他们,压在他们头上,如同八国联军将袁世凯强加于她一样。袁世凯从未善待过他们,总是不断逼迫他们削减特权,增加财政收入用于操练新军、改革教育。

袁世凯之前的总督们习惯于以权谋私。不管袁世凯是否有政治野心,归根结底,他在心中或多或少在为国民谋福利。与各派打交道都游刃有余

袁与皇族的矛盾最终导致19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