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听某地一位市级主要领导同志讲话,完全的脱稿,讲得非常朴实、非常精彩、非常到位、非常感人。他讲到某个村子里的老百姓时,家庭情况,姓甚名谁。清清楚楚。20多分钟的讲话。语言亲切,真实感人,就像是和大家唠家常。会场内鸦雀无声,与会者听得入迷、听得认真,甚至听得动了情。
“改文风、改会风、转作风”坊间热议多时。文风、会风如何改?其实关键还在于转作风。“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为官者心离百姓越近,文风才能越正,会风才能越纯,讲起话来才能很感人。
过去一些人一提开会就头疼,领导台上讲,参会者台下开小差、玩手机、打瞌睡。追其因,不是大家不爱听,主要是讲话太繁杂、太冗长、太空洞。君不见,曾有网友总结出为官“空话连篇”的“万能公式”,如: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接见没有不亲自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甚者还有人总结了一个“领导讲话万能模板”。据说无论用到什么单位,什么会议上,只要变换单位称谓即可就用,且百试不爽。试想,这样的“官话”“套话”听者怎能爱听?开会怎能管用?百姓怎能领情?
开会的目的说简单点就是统一思想、解决问题,“功”不在会场在会外。1930年5月,毛泽东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专门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如:“你对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某个问题的发言权”“注重调查”“反对瞎说”。毛泽东把调查形象地比喻为“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其实,调查对于为官者来说十分重要,调查得越深,问题才能掌握得越准,开会发言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一言中的。
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发表观后感时。没用讲稿,所言条理清晰,简练务实,当时总书记带头“脱稿讲话”一度成为坊间美谈。有人提倡“脱稿讲话”,也有人担心“脱稿讲话”,更有人害怕“脱稿讲话”,总认为万一说错话,留下把柄怎么办?其实“脱稿讲话”考验的是为官真功夫,并非练练口才,喊喊口号,语言真正的力量,源于思想的沉淀、实践的启发、责任的升华。我们常说,言之有物,文由心生。心里装着什么嘴里才能讲出什么。为官者多出“庙堂”,心在“茅舍”,才能感知百姓冷暖深,把握群众诉求准,讲起话来才能具体实際,生动管用。
其实,会议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凝聚共识的一种重要形式,不能没有,有的会议可精简,有的万万精简不得,更不能“一刀切”,如把“改会风”简单理解为缩短会议次数和时间等。这其实也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再现。会议服从内容,该长则长,该短则短,比如在国外,针对某个事项,白天没有开完,夜里挑灯“夜战”者很多,他们可以在会场上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可以互不相让进行激烈的辩论。其实,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声音在反复交锋中才能产生“真理”。
或许一提到“改文风,改会风”,大家立即会想到“文山会海”,有人说在中国“会”最多。真的是这样吗?也不尽然,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公司企业及至国際组织,会议都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美国微软公司曾做过调查,其分布在200个国家的3.8万员工每周花在开会上的时间平均为5.6小时。而有报道称联合国仅在两年里就举行了15848场会议,平均每天22场,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就曾抱怨自己要被会议给“淹死”了。所以,我们的会议不是多而是少,或许我这样说,会招来“板砖”和骂声,且容我解释。说“会”少,主要是无用的会太多,管用的会太少;务虚的会太多,务实的会太少。比如一个单位,这也开会,那也开会,回头看看真正解决实際问题的会议又有几个呢?
改文风、改会风、转作风。说通俗点就是说管用的话,开有用的会,核心点在于接地气转作风。为政者只有真心接地气才能接来灵气。掌握到真实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只有真正明白民意、民思、民急,才能做到句句是实言,言言中要害,才能得到开会解决问题的目的,进而参会者台下才能爱听,普通老百姓听了才能懂。怕就怕,看似缩短了会议的次数和时间,减少了发文的数量,表面“改”了文风和会风,实際没有彻底转作风,治标不治本,到头来还是轰隆隆一阵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