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纵横》秦国没有甄,只有传

2013-12-31 00:00:00刘一手
综艺报 2013年19期

要是选择一部电视剧来打发国庆的无聊时光,《大秦帝国之纵横》显然并非好选择。阴郁的氛围、缓慢的节奏,还有那些对于中年老大妈们来说陌生的历史人物,毫无疑问都在提醒她们该换台了。就连剧中的主演,也并非拥有众多“脑残粉”的偶像。收视率和话题的平淡收场基本上可以预见。

《大秦帝国》第二部《纵横》和前作《裂变》一样,改编自孙皓晖的同名小说。讲述商鞅变法后,秦国英主秦惠文王在纵横家张仪的辅佐下,近50年间东出称王、南取巴蜀、北敌义渠,与魏、燕、齐等其他六国战国争霸的故事。通常形容这样的故事,我们很容易采用“史诗”这个词。导演也试图把这种“史诗”气质努力在每个精致的布景道具,每个大场面中填塞。

但并不是每一部史诗都适合诞生在这个年代。我一直觉得,当下,“史诗”型电视剧往往成为一种审美负担。让生活负荷沉重的观众们采用仰视角度来观看一部长达四十多集的“史诗”,是多么残忍。我也无法相信,在一个缺乏反思的社会中,适合用电视剧这种娱乐产品来正襟危坐地讲一部“史诗”。主创们试图通过“展示”“再现”“还原”历史,板着面孔给电视观众上公开课——但“涨姿势”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虽然我们渴望看到历史精品正剧的心情始终不变,但我们的欣赏口味却在严重异化,即便再有耐心的观众,在领教过《精忠岳飞》《龙门镖局》的天雷滚滚或者狗血淋漓之后,还有什么胃口忍耐《大秦帝国》的刻板寡淡?虽然导演丁黑、金鸡奖帝后富大龙、宁静和喻恩泰、傅淼、姚橹、李立群等实力演员确实在扎扎实实拍像样的正剧,但费力不讨好的结局可以预见。不能不说,是大众审美浪费了苦逼的一干主创们的心血。

我们对于国产剧对历史题材的挥霍和糟蹋早就习以为常,难得面对一部这样的作品,似乎还沉浸在手撕鬼子和虐心小爸爸的情境中难以自拔,感到失语。当然,该剧也并非毫无娱乐看点,我们似乎也能从中看到刀光剑影、攻城拔寨、宫闱秘斗。就连主创方也不忘很附势地打出了“秦国版《甄嬛传》”这类带有噱头的宣传语。尽管剧中傅淼所饰演的惠文后与宁静饰演的芈八子,为了争夺惠文王的宠爱,上演的后宫争斗也不乏精彩,但是如此攀附于《甄嬛传》的盛名,也榨出了主创方皮袍下的自卑和“小”来。而且这种无阴谋权术不成政治,无宫闱秘事不成人物的创作手法,也是国产剧的一个庸俗标配。

最后,不得不说,《大秦帝国》是一个很有野心的系列,据说投资方打算要连拍5部,要拍超过200集。我们可以想象,今后的3部里,合纵连横,还会有各路人物轮番登场,这绵延上百年的时间跨度,也貌似有中国版《冰与火之歌》的节奏。但三四年之后,当第3部播出时,谁还会记得前两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