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语文是由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优美语言的课堂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运用多种途径,让阅读教学呈现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语文课堂 生命活力
一、追求常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常态的课堂应该面对本真的学生,展现学生常态的学习过程,无论是读书、思考、讨论还是合作探究,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有所收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也许不能达到教师预设的效果,远远达不到一些“公开课”那么流畅热烈甚至完美,但教师切忌死抱着教案无动于衷,置学生的“学情”而不顾,照着课前预设的轨道走下去,这样的课堂是缺乏生命的创造性的。因此,课堂上应该允许学生有思维的偏差,但绝不是信马由缰、天马行空,应该适度调控,因势利导,这样就会听到学生“拔节”的声音,那也是最美的声音。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享受成长的乐趣
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创设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当中,展开与文本的沟通、交流,进行自我本真而独特的学习体验。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要抑扬顿挫、循循善诱,注意通过语言的启发、点拨、引导,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真诚激励,点评中肯,发人深省,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感染。
三、品读体悟,让课堂散发语言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体悟”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品读教材,从字里行间体味语言魅力。如:老舍写的《草原》语言质朴而优美,多以生动的句子表达。在引导学生学习描写草原风光这一小节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文字的妙用,使学生在品读中感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带着爱美的心反复品读体会,把描写草原美的句子找出来,并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展示自己感受到的草原的美。学生在朗读时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融入文中,读得有声有色。通过品读体悟,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语言文字的意思,感受到了草原之美。
四、有感情朗读,让课堂体现语言的情感
语文是一门讲究语感的学科,语文课堂不应该少了朗读声,深情地朗读不仅是对文本的熟悉过程,更是对文本情感的感悟过程。朗读能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语言文字,感受文本情境,体会文本情感,进而把握文本内涵,是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文句理解能力、文本鉴赏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教《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通读完全文后,我问:“如果你就是那位参议员,你会以怎样的语气来读这课题?”学生不假思索地说:“鄙夷的语气,一个鞋匠的儿子竟然跟我们这些高贵的人在一起竞争总统?他太自不量力了。”学生议论纷纷:“当时的美国等级制那么严重,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肯定是被那些出生高贵的人瞧不起的!这位参议员一定是带着鄙视的语气和林肯说话的。所以课题要带着鄙视的语气读。”我点点头,说:“我们接着往下学习课文,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在教学林肯对参议员说的那段话时:“对参议院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他的手艺是无人能及的。”我这样指导朗读:“你在读这段话时又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生:“我是带着自豪的心情读的!”师:“好,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这句话。”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知道林肯为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对另一学生)师:“还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呢?”生:“敬佩。”(生读)我深情地说:“是啊,林肯有这样的父亲,参议员怎么会不肃然起敬呢?”读到这里,我顺水推舟:“如果你还是刚才那位参议员,你觉得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课题呢?”生:“我会对林肯肃然起敬,所以我会带着敬佩的语气读课题。”(生读得很投入,全场响起掌声。)我接着说:“你们谁受到了感动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感动地告诉所有的参议员——鞋匠这一职业并不卑微,鞋匠的儿子同样值得大家敬佩。”(全班齐读课题)这样指导就使语言的感受、理解和探究有机地结为一体,发挥了朗读感悟训练与情感陶冶的双重功效。
五、把握契机,让教学迸发出生命的火花
我记得一个真实的教学片段——巴金在重病期间给家乡的孩子们写了一封信,而手中的那支笔对他来说有千斤重,读到此处,老师这样问道:“如果你就是巴金爷爷家乡的孩子,读到这封信时,你内心有何感想呢?”一位学生答道:“此刻我内心深处是既兴奋又难过啊!”乍一听,这话不正确,人的情感怎么会既兴奋又难过呢?老师很快地把这个“球”抛给了学生。生答:“我兴奋的是收到了巴金爷爷的来信了,难过的是他老人家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希望他快点好起来!”这样的话语是学生最真实的感受,与老师原先准备的“精心设计”的答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课堂教学就是要保护这种积极的求异,把握这种动态的生成,激发这种灵感的活跃……
真实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课堂,学生能主宰课堂,能主宰自己,能与文本沟通,能与教师交流,能自由发表独特的见解,而只有在有生命力的课堂上,学生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情感、价值、世界观对文本进行最本真的解读与体悟,从而获得最真实的学习体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与个性,这样阅读教学才可能真正地呈现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