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西狩获麟”相关典故语词探析

2013-12-31 13:28:14
文教资料 2013年34期
关键词:引申义麒麟典籍

宋 洋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引言

典故词是历代文人利用古代典籍中的词语所创造的新词,是特定时代所流行的经典文化的产物。它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词汇现象,和我们熟知的其他词汇现象都不一样,并且构词特点不像一般词汇那样有明显的规律性。本文主要以有关“获麟”的典故及其相关典故词为例,从典籍来源、构成成分和词义特征三大方面考察其特点。

一、“获麟”典故及相关典故词来源

典故词与一般词语不同,一般词语很难说出其出现的准确时间和典籍记载,来源一般不清晰,但是典故词可以找到其源头。“获麟”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典籍里,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逐渐衍生出了一组典故词,如泣麟、感麟、绝麟、吾道穷等。

“获麟”一词在传世文献中始见于《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云:“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绝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杜预叙述了这样一个典故:春秋时期贵族猎获麒麟,却以为不祥,遗弃了它,孔子因此感伤周道不兴,编《春秋》时写到获麟一句就停笔了。这为后世相关典故词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土壤。在《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中有更加明确的记录:“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 ’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何休注:“麟者太平之符,圣人之类,时得麟而死,此亦天告夫子将没之徵,故云尔。”《公羊传》里对孔子的言语行动进行生动的描绘,孔子听说猎得麒麟就“反袂拭面,涕沾袍”,并且哀叹“吾道穷矣”。这是因为麒麟是太平和圣人的象征,得到麒麟却杀死了它,是天道将没的征兆。对“获麟”记载最详细的应当推《孔子家语》,其卷四《辩物》有云:“叔孙氏之车士曰子锄商,采薪于大野,获麟焉,折其前左足,载以归,叔孙以为不祥,弃之于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麇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来哉?胡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尔?’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害,吾是以伤焉。’”以上典籍都包含了有关“获麟”的典故,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得到补充,这为之后源于这一典故的典故语词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由此可见,典故词一般出于某一固定的典籍,后世典籍在引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变异,甚至出现新词和新义,但典源是非常清楚的。虽然众多书目记载或有不一,典故词随之不同,但记载的事情大意是一样的,由以上典籍的记载可以看出“获麟”一开始的意义就是“猎获麒麟”,典故词的词义与其源头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典故义的发端是很清晰的。

二、“获麟”相关典故词的构成成分

有关“获麟”典故词的构成成分具有灵活性,这是指典故词的构成成分具有不确定性,同一个典故可以形成意义相同的诸多表达形式,这一点与成语、惯用语等具有固定结构的词语不同。

(一)“获麟”典故词的构成结构

1.构成语素相同,词序不同,意义相同。比如“麟伤”和“伤麟”,“伤麟”是指孔子对获麟一事感到伤心,其实是哀叹生不逢时,不能施行正道。在古诗中“伤麟”一词时常出现,如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诗:“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范仲淹《寄赠林逋处士》诗:“朝廷唯荐鶚,乡党不伤麟。”“麟伤”和“伤麟”词义相同,“麟伤”出自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豺遘哀登楚,麟伤泣象尼”。

2.构成语素不同,意义相同。这种情况比较多见,相当于异形同义词,同样是感叹世衰道穷、生不逢时之意,可以用感麟、泣麟、悲麟三个不同的典故词表示,例如苏轼《刘壮舆长官是是堂》诗:“当为感麟翁,善恶分锱铢。”孟郊《寄张籍》:“夫子亦如盲,所以空泣麟。”李商隐《失题》:“斯文虚梦鸟,吾道欲悲麟。”这三个词与上文的“伤麟”与“麟伤”都形成了同义词。

(二)“获麟”这一个典故会产生不同的表达形式的原因

1.典故词对典故概括的侧重点不同。历代文人对同一个典故必然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与感受,所以会在各自的作品中体现出来。“获麟”的典故其实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孔子感叹世道衰微,后人从中概括出典故词“吾道穷”、“感麟”等,如,杜甫《积草岭》:“旅泊吾道穷,衰年岁时倦。”《两宋名贤小集》卷五十八安乐窝吟:“惟有感麟心一片,万年千载若丹青。”二是孔子因“获麟”辍笔,有人概括出了“绝麟”、“麟笔”等,例如苏轼《次王定国韵书丹元子宁极斋》:“便欲随子去,著书未绝麟。”吴融《送弟东归》:“偶持麟笔侍金闺,梦想三年在故溪。”同一层面的典故会因关注细节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典故词,比如,“吾道穷”来源于孔子的一句话“吾道穷矣”,这是从言语角度着眼的,“感麟”则是从孔子的情感方面着眼的。

2.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发生形变。典故词往往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获麟”的典故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在漫长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出现不同的书写形式也是正常的。而且在唐诗创作中,许多诗人为了诗文的押韵和平仄,也可能会改变典故词原来的形式,如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时伤大野麟,命问长沙鵩。”诗中“伤大野麟”是“伤麟”的变体,“大野”是获麟的地方,出自《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九《哀公·传十四年》:“传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杜预注:“大野,在高平钜野县东北大泽是也。”再如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其中“泣向麒麟”是诗人为了符合诗的格律且不改变要表达的意思而对典故词“泣麟”所做的拆分。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之十八:“逶迤势已久,骨鲠道斯穷。”“道斯穷”是为了押韵而对典故词“吾道穷”进行的改写。

三、“获麟”相关典故词的词义特征

对“获麟”相关典故词的词义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采用义素分析法,分析如下:

典源点典故词 动作性 事件性 哀叹“获麟”辍笔获麟 + + —+泣麟 + + +—感麟 + + +—悲麟 + + +—伤麟 + + +—绝麟 + + —+麟笔 — — —+麟史 — — —+吾道穷 — — +—

由上表可知,这些典故词虽然出自同一典源,但在包含的信息点上有差异,即使是构词结构相同的词,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表示“哀叹‘获麟’”义的泣麟这组结构为“V+麟”的典故词,虽然都是指因“获麟”而感伤,采取意动用法,但“泣”是动作动词,侧重于动作;“感”、“伤”、“悲”是心理动词,侧重于心理活动。又如,孔子作《春秋》,绝笔于“获麟”,故产生典故词“绝麟”、“麟笔”、“麟史”,三者构词结构不同:“绝麟”是“V+麟”,属动宾结构;“麟笔”、“麟史”是“麟+N”,属偏正结构。最后一个“吾道穷”与其他典故词的结构都不相同,这是因为它直接截取了孔子所说“吾道穷矣”这句话。

再对相关典故词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它们有如下词义特征:

(一)词义与语素义不一致

普通语词的词义大多数是字面义的综合,如“蓝天”就是指“蓝蓝的天空”,而典故词的词义与构成它的语素义往往不一致,有的还相距甚远,所以绝不能简单地按照字面意义推求、理解典故词义。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有些典故词从字面上看,可以说得通,比如“获麟”,可以理解为“获得麒麟”,但是“获麟”背后的典故和它所包含的真正意义则是无法从字面本身读到的。

2.其他大多数典故词从字面上看都是无法读懂的,比如“泣麟”。以李白《鞠歌行》为例,其中有“二侯行事在方册,泣麟老人终困厄”,如果不清楚“获麟”的典故,读这句诗便会似是而非,不知道“泣麟老人”就是指孔子。再如杜甫《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呜呼江夏姿,竟掩宣尼袂。”“竟掩宣尼袂”是指孔子泣麟时的动作,如果不了解典源,就不知道这句诗的原型是“反袂拭面”,来源于“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

(二)单义词多于多义词

1.有关“获麟”典故词中的单义性。在关于“获麟”典故的典故词中,单义词占了绝大部分,比如,苏轼《刘壮舆长官是是堂》:“当为感麟翁,善恶分锱铢。”诗句中“感麟翁”即指孔子,没有别的义项。再如,典故词“绝麟”在苏轼的《东楼》诗“独栖高阁多辞客,为著新书未绝麟”中只表示“著作辍笔”之义。

2.有关“获麟”典故词中的多义性。以上典故词都是单义性的,也有少数的典故词是多义词,也就是同形同音异义词。例如“获麟”这一典故词本身就是多义的,它有三个义项;(1)指春秋鲁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事,相传孔子作《春秋》至此而辍笔。(2)指春秋末期。(3)喻指著作的绝笔。

这三个义项都源于春秋时期“获麟”的典故,三者之间存在典源关系。义项(1)出自最早的记录:《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李白《古风》之一“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中的“获麟”就是这一义项的运用。义项(2)在后世文章中使用频繁,如《史记·太史公自序》:“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年,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和《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祖通﹞依《春秋》体例,自获麟后,历秦汉至于后魏,著纪年之书,谓之《元经》。”文中的“获麟”全部是作“春秋末期”来讲的。 义项(3)与“绝麟”的意义相近,都指“著作的绝笔”,例如唐彦谦《吊方干处士》诗之一:“别号行鸣雁,遗编感获麟。”

3.有关“获麟”典故词的词义引申。对典故词“获麟”的三个义项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三个义项可以分为本义与引申义,义项“春秋鲁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事”应当作为本义看待,“春秋末期”和“喻指著作的绝笔”是它的引申义,但是这两个引申义无法再继续引申出别的意义,与一般词语比较,典故词的词义很少会再产生引申义,而一般词语大多数都有引申义。一般词语的各个义项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可以是环绕一个中心的,比如朝拜、朝廷、朝向的“朝”就都是从朝见的“朝”引申出来的;也有的是一环套一环,几个引申义同本义之间的距离有远有近。仍以“朝”字为例,它的本义是早晨的意思,引申为朝见,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又引申为朝代。典故词“获麟”的三个义项之间并非线性发展,而是呈辐射形发展的。

典故词与一般词语不同,一般词语引申义的数量可以很多,典故词绝大多数只有一个义项,极少数才拥有多个义项。这可以总结为:典故词的引申能力弱,主要有两个原因:(1)义项都出自同一典源,联系密切,并且义项都是建立在典籍的基础上的。如果要理解一般词语的引申义,那么可以寻找它的本义,而典故词却要寻找典籍来源,这一前提要求就给典故词义的引申发展造成了困难。一般词语的本义往往是人们所知道的,可以理解的,在运用过程中促进了词义的引申;若要知道一个典故词的含义,就要翻看古代典籍,为人们所熟知的程度自然比不上一般词语,所以它的引申能力一直较弱①。(2)典故词往往具有很强的事件性和画面性,比如“获麟”本身就是一件事,提到它就会有猎获麒麟的画面展现出来,这是画面而非某一具体的概念,典故词的画面里涵盖了太多东西,很难用非常明确的意义表达出来,所以给其引申带来了困难。一般词语的词义基本上是具体明确的概念,概念与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是词义引申的基础,因此一般词语的词义具有更强的引申能力。

典故词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标记,也是中国语言文字这片广阔世界中的瑰宝,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有关“获麟”的典故及其典故词的研究可以说是大海拾贝一般,对“获麟”典故词的研究不仅具有文字学、词汇学的价值,而且具有传承我国历史文化的价值。

注释:

①王光汉.论典故词的词义特征.古汉语研究,1997(4).

[1]汉语大词典[Z].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2]春秋三传[Z].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杜预.春秋经传集解[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何休,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1.

[5]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孔子家语[Z].中华书局,2009.

[7]全唐诗[Z].中华书局,1960.

[8]王光汉.论典故词的词义特征[J].古汉语研究,1997(4).

[9]曹炜.现代汉语典故词初探[J].中国语文,2005,(1).

[10]吴金华.略说古汉语复音词中的典故词[J].语言研究,2008,(1).

猜你喜欢
引申义麒麟典籍
麒麟“破冰”
金桥(2022年8期)2022-08-24 01:34:18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金桥(2021年4期)2021-05-21 08:19:24
对麒麟
宝藏(2021年1期)2021-03-10 11:06:12
它就是麒麟
“耐”字原是剃胡须
科教新报(2019年23期)2019-09-10 07:22:44
画说汉字——摆(bai)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学生天地(2017年8期)2017-05-17 05:49:53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浅析“欢迎”
Research on the Low—Carbon Life of Stu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