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寅 发自河北
每到周末,赵红要起得比平时更早。周六清晨6点,当北京城的大多数人都在被窝里享受难得的懒觉时,她却已经开始为河北省安新县端村的艺术公益课程忙活了。
赵红是荷风艺术基金会的秘书长,每周六和周日清晨,她都要先从位于北京东三环国贸附近的家中出发,招呼小巴车司机接上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多家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
从中央音乐学院到河北安新县端村的直线距离约121公里,单程大概要花三个小时。白洋淀的景色很美,但志愿者老师们却无暇欣赏。双休日的课程都排满了,周六是管弦、绘画、合唱、话剧课,周日则是芭蕾。
虽然起得早,但赵红一点也没有犯困的迹象,用她的话说,“人年纪大了,没那么多睡眠。所以有很多精力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赵红本来是一个从事欧洲高端巧克力代理和艺术品交易的商人,在遇到李风之前,她从没想过自己会踏上公益教育的土地。“李风是一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他热爱艺术,我也一样。” 当李风向她提出自己想办一个艺术教育基金会的想法后,她也立刻“入伙”了。
2011年,荷风艺术基金会发起人李风开始参与在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端村捐资兴建端村学校,同时,荷风艺术基金会的端村项目——乡村艺术教育示范校也在端村学校落户。
在荷风艺术基金会的参与者们看来,服务型的公益事业是当今中国非常欠缺的。
李风曾策划过画展,办过剧团。在他看来,艺术和社会的文明发展有着互为因果的紧密联系。2011年,他开始筹建一个致力于艺术教育、普及、出版的基金会。今年5月,荷风艺术基金会正式在民政部注册。
不过也有人对荷风艺术基金会设立的课程项目表示不理解:在农村办艺术教育,吹吹唢呐、葫芦丝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学芭蕾学西洋乐器?李风对此非常不赞同:“我希望还艺术以本来的、完整的面目。”
赵红也认为,虽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话一点也不错,但西洋乐器、舞蹈和绘画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能引起共鸣,“当我们的孩子与欧洲的、美洲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艺术将成为他们互相了解的工具。”
但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并没有这么宏大的理想。
杨燕八岁的儿子王腾岳从去年12月开始参加中提琴班,她说:“我家儿子不喜欢体育运动,胆子小,不爱出门。他要是不来参加这个班,现在不是在家看电视就是在玩电脑。”看着儿子有模有样地拉着中提琴,杨燕一直笑得合不拢嘴。
芭蕾舞班的马雪晴今年11岁,瘦而高,站在小伙伴中特别显眼。“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跳得特别糟糕,好多人都说我没有天赋。”在练习的空当,马雪晴以劈叉的姿势坐在练功房的地上对记者讲起了她最初学习芭蕾的故事。“我在芭蕾班算年龄比较大的,跟班上那些上三四年级的女孩子比起来,我的身子简直僵硬得不行,劈叉时疼得要命。”但在老师的激励下,马雪晴回家后也坚持练习,如今的她已经是芭蕾班班长,还在芭蕾班正在排练的节目《清清荷风》中担任主要角色。
“我如果不认真、不刻苦的话,就永远都不如别人。”马雪晴说,练习芭蕾是这样,读书也是这样。对于孩子们能从艺术练习中获得这样的收获,赵红很有成就感。
“艺术教育也是一种挫折教育。练芭蕾的孩子真的很辛苦,夏季三十七八度的气温,教室里又没有空调。孩子们穿着紧身练功服常常满头大汗,我都担心孩子身体吃不消。但孩子们很坚强,天气再热也坚持练习,团队合作精神也非常强。”在赵红看来,这种长时间的公益教育项目,不仅考验孩子,也考验公益项目实施者的毅力。
在中国,投身公益教育事业的人不在少数。不过,一提起对教育的支持,大家更容易想到捐钱、捐建硬件设施等物质支持。但这种支持方式带有“一次性”和“间断性”的特点。“硬件设施很重要,但师资、教学理念和管理理念跟不上,捐建这些硬件设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浪费。”赵红表示,公益资源是有限的,在进行物质投入之后,后续的“服务型”的公益事业一定要跟上。
“我们的艺术教育不是只办一个暑假,我们是要长年累月地持续下去的,可能十年二十年都要办下去,艺术教育不是一两天就能办好的,没有哪家孩子学一个暑假就能把小提琴、把声乐学好。”但赵红也表示,正是由于这种长期性和延续性,使得服务型公益教育项目对于资金和师资有着更高的连续性要求。
“我们很多老师都是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总有一天他们会毕业,并可能离开这个城市。我们必须吸引更多的有心之人参与到项目中来,这样才能保证孩子们的课程不间断。”不过,荷风艺术基金的项目才刚刚起步,孩子和家长的积极参与也让赵红暂时放下了这个担忧。
在管弦乐合练期间,杨燕一直背着儿子的提琴盒,记者提醒她可以把盒子放在地上,她却笑着说:“我背着比较好,也不沉,放地上弄脏了、磕坏了就不好了。”其实她完全没必要一直看着孩子练习,但她却乐此不疲。今年10月,荷风艺术基金将带着学习管弦乐的孩子们去国家大剧院观看真正的交响乐团表演,杨燕也会陪着儿子一起去。她憧憬着儿子的命运能与自己不同,这个艺术教育项目对于她来说,也许就是儿子的一次机会。
专访荷风艺术基金发起人李风
本刊特约记者 朱虹
《中国报道》:荷风艺术基金会的宗旨是进行艺术的教育、普及和推广。那么您创立荷风艺术基金会的初衷是什么?
李风:我认为,艺术推动人类审美、道德乃至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滋润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艺术蕴涵着战胜贫困的强大力量,它赋予身处贫困中的儿童以骄傲、自信与尊严;艺术是促进各国人民交流的世界语言,是通向世界和平的重要桥梁。我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有没有可能在艺术领域做些事情,为社会进步做点贡献?于是就有了荷风公益基金会。
《中国报道》:推广乡村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李风:主要的困难来自于民众的不理解。有很多人问我,现在还有人吃不饱饭,为什么要到乡村进行艺术普及?还有人受困于实用思维,对艺术教育有错误的理解。虽然基金会给孩子们免费提供了学习所需的所有乐器,但个别家长还是因为担心以后还会涉及其他花费,想让孩子放弃学习。
推广艺术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花费两百或者三百年。但是如果谁都不做,那什么时候能够开始呢?
《中国报道》:端村学校的艺术教育模式能够复制吗?将来乡村艺术教育的愿景是什么?
李风:当我亲眼见到曾经对艺术一无所知的孩子经过几个月的培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后,我很有信心,我认为这个教育模式完全能够复制。我希望以端村为案例,逐渐摸索构架一套完整的乡村艺术教育模式,推广到更多地方,惠及更多孩子。
我还希望开发一套动漫式的艺术教育电子教材。在一些偏远的山村,我们可以用电子教材进行艺术教育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