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2013-12-29 00:00:00刘福招
知识窗·教师版 2013年10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首次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从中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

首先,教师应博览群书,除了阅读经典作品之外,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向他们推荐阅读作品,与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这样做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强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示范和熏陶作用。目前,根据我国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要想真正把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任务落到实处,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教师问题。教师只有开阔自己的阅读视野,树立阅读经典的意识,提升自身的文学理论素养和阅读指导能力,才能站在高处引导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与期待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不仅要丰富学生的直接生活体验,而且还要不断促使学生积累间接知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达到“如饥似渴”读书的境界,所以教师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心理学家指出,兴趣应建立在人的需要的基础之上,它反映人的需要,成为人对某种事物认识的先导。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就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1.抛砖引玉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愿意听故事、讲故事的心理,因势利导,把讲故事与课外阅读联系起来。如在学生认识了一定的汉字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课外读物,以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述课外读物中的精彩片段,同时结合图画、表演等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可趁机以“你们想知道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你们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吗?”等引导性的语言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组织比赛活动

小学生具有好胜心强、不服输、积极上进的特点,教师可以开展以学生课外阅读为主题的比赛活动,如每周举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看图说话比赛等。为了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学生就会进行充分的准备,教师还可以在每次比赛后及时点评学生的表现,并颁发奖状给表现优秀的学生。由于比赛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学生为了取得胜利,必定会多读书,这样有利于学生保持阅读兴趣,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置课外阅读展示墙,在“我能行”和“艺海拾贝”等栏目中展示学生的手抄报、读书心得,并定期进行评比。为了办好手抄报、写好读书心得,学生就会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极主动地收集信息。教师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气息、文化底蕴的阅读环境,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喜悦,进而让他们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

三、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提倡“精讲多读”,把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②尽量少留书面的家庭作业,让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读书;③将每周一、三、五中午的活动课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师专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开展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④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各班建立“小图书箱”,号召学生将自己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印制课外阅读资料汇集本《记忆的碎片》,指导学生及时记录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积累和感悟,不拘形式,以张扬个性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志伟.农村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实践与研究[J].浙江教育科学,2001,(6).

(作者单位:江西省寻乌县城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