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现代教学组织形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教学思想的标志,被教师广泛运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系统的方法指导,往往认为提出讨论题目就“万事大吉”了,导致小组讨论表面上看似热闹,实际上却不能深入开展。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采用,归根结底都应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服务,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也要讲求实效。如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是关键。
一、增强小组成员的责任感
目前,在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班级人数多,教师不可能在短短的一节课上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而那部分被忽视的学生就容易萌生失落感,失去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信心。调查表明,大约有36%的学生企图避免与教师接触,而且很容易分散注意力;32%的学生愿意独自学习,避免与教师产生直接交流。另外,由于长期受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表现为对需要合作完成的项目较冷淡,或静静地听别的学生发言,或者干脆置之不理。实际上,当一些学生出现这样的行为时,同组内的其他成员并不会去责怪他,而教师也不可能将注意力放在一个小组上,很少有机会听学生本人汇报讨论结果。因此,这些学生所要承担的责任并不大,他们甚至没有承担责任的意识。没有压力,自然就没有动力,所以小组中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有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
二、转换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角色
小组中一个或少数几个成员在活动中的作用较大,必然会减少或削弱其他成员的作用。如在分配动手操作的时间时,教师不能总让操作权掌握在少数学生的手中。在组织合作较好的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角色都不是固定的,他们或听、或讲、或操作、或主持,为了各自的学习利益,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受益者,他们才能在合作中发挥积极主动性。如果一个学生的存在只是为其他学生陪衬,那么这种合作势必LIQakgkmLW743mpQzTSf2A==会影响到合作小组的整体性。
三、小组分配宜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按照班级座次来划分小组。实际上,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项目或兴趣来组织合作小组,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
四、用正确的方式指导学生合作
这里的指导包括合作活动之前的要求、活动过程的调适和活动结束后的评价三个环节。活动之前的要求,是指教师要让每个小组成员明确合作的课题内容及目标,同时对合作的方式给予一些建议,如小组是以自然座位、能力、友谊等因素组成,还是以操作、讨论主持、发言、记录等任务来组成;活动过程中的调适,是指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合作实践当中,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态度,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点关注合作不成功的小组,通过手把手的指导让他们逐步掌握合作方法;活动结束后的评价,是指教师通过评价指出合作中共同存在的问题,表扬合作成功的小组,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如何加强与同学的合作。完整的指导过程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走过场,学生也可以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表现、参与、交往、合作的欲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由表达、主动参与,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因此,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良好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中山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