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学作品中的审丑教育

2013-12-29 00:00:00章小学
知识窗·教师版 2013年10期

摘要: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艺术中,美的东西都不能孤立存在,它总是与丑的东西在比较中共存,所以人们在审美的同时也必须审丑。本文从审美的对立面审丑入手,谈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丑教育,为实现完整的美育目标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中学文学作品 审丑 教育

美育具有两个基本维度:审美教育和审丑教育。众所周知,多年来,语文教师和教学专家从审美形态、审美对象、审美实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讨,为语文的审美教育做出了许多贡献,但对审丑教育却关注颇少。这种美育教学研究方面的不平衡导致了现代中学语文美育陷入了瓶颈,因此,对中学文学作品中审丑教育的拓展研究成为当下中学文学作品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通过对“丑”的界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丑观念

关于丑的本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伦理道德评价,也就是恶的内涵,即“积极的恶”,或称之为丑恶;二是指审美外观上不和谐的形式,即亚里士多德、各鲁斯、克罗齐所说的“不快感”,休谟、桑塔耶纳所说的“痛感”。丑是一种消极的社会存在,而美则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存在,给人阅读上的愉悦感和精神上的激励。

二、通过课文中美丑的文学形象对比,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认为“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善共存,黑暗光明相共”,所以审丑教育的实施与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必定是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不可分离。以课文《孔雀东南飞》为例,教师在对该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也必须从美丑的角度来对比文学形象:焦母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丑形象”,而刘兰芝聪明美丽、勤劳能干,不为富贵所动,面对恶势力不卑不亢,所以成为“美”的代表。

三、通过自主阅读,实现对审丑心境的营造

自主阅读,包括自主观察、自主意会。作为审丑的主体,学生对作品的审丑感觉只能来自于自己的审丑过程,只能依靠内省体验。教师只须为学生营造“审丑”的心境,通过推荐课外书籍和课后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从感性到理性、从形式到内容的鉴赏方法。

四、在学生塑造审丑心境的基础上,细化丑形象表现的类型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辨别文学作品中丑形象的表现类型,正确区分形丑神美、形美神丑、形神俱丑、美丑共存等类型。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有个相貌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但他的心灵却十分美好,因此我们可以把他界定为“形丑神美”的类型,而作品中的神父却是“形神俱丑”的类型;其次,引导学生识别丑形象的显现形式,判断丑形象是直接显现还是反常举动,或是矛盾表现、伪善面目等;最后,学生要学会灵活运用多种方法鉴赏丑的形象,运用正确情感开启审丑想象的钥匙,鉴赏艺术美。

五、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丑形象写作“大练兵”

教师应开展相关写作活动,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话语权,真实地反映自己的世界,“以我手写我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审丑思维,对人性弱点滋生的种种丑恶事实进行客观的评价与抨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创造出有情、有血、有肉的作品。

从审美到审丑的嬗变过程,展现了学生审美感觉的完善和发展,开阔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只有真正把丑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认识其所代表的独特价值,才能真正体会到美的深刻内涵。只有在审美的指导下注重审丑,“化丑为美”,通过文学作品去欣赏“丑”、解析“丑”,才能使学生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以丑衬美、以美塑美,从而实现丑与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军.浅论语文审美教育[J].考试周刊,2007,(49).

[2]段立宪,李亚萍.当代美学的发展趋势——从“审美”到“审丑”的视界转变[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汪雯雯.美与丑——试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J] .安徽文学杂志期刊,2009,(10) .

(作者单位:江西省黎川县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