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对望:中意当代艺术展”于6月1日在威尼斯军火库113号馆开幕。
众所周知,威尼斯双年展是当代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展项,更是全球当代艺术的风向标。该展项除设国家馆外,还有众多平行展。这些平行展充分体现出威尼斯双年展的国际性、开放性与包容性。“对望:中意当代艺术展”就是一个既带有国际化视野,又有本土文化情怀的一个很有特色的展览。
首先,在众多平行展中,“对望:中意当代艺术展”以其独特的视角,中意双方策展人、艺术家、艺术机构共同组织参与的方式,力图通过艺术交流在中意两国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全球化的不断冲击下,如何彰显本土文化的自觉与自醒意识,也是本次展览所要着力强调的,因而它与其他平行展有着显著的不同,中方组委会人员和意方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共同就展览主题、参展艺术家、展览作品的选定进行了平等友好的协商。一方面透过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让中国了解意大利最前沿的文化动态与艺术观念,特别是新一代意大利艺术家对当代社会和艺术人生的真诚思考;另一方面透过该平行展,由于参加“对望:中意当代艺术展”的中方艺术家以在当代艺术领域既有声望又很活跃的一批湖北籍艺术家为主,因而,在这个具有全球化色彩的展览中,又较好地展示了湖北当代艺术的发展状貌。这种状貌也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缩影,进而把中国的、湖北的关于当代社会文化、政治的思考传递给西方世界,也使西方世界对于当下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态势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判断。
“对望:中意当代艺术展”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体现了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多元性、多渠道性,再一次向人们证明了通向威尼斯双年展的道路不只有一条,而是有多条,因而它更具当代艺术的特质。它消解的是一种权力话语、权力系统,带给人们的则是一种更加开放与自由的艺术交流,从而更有利于威尼斯双年展走向越来越广阔的公共空间。
第三点,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由中意双方各自推举一位策展人,从而打破了其他平行展只有一位策展人的惯例,而意大利重要策展人和重要艺术家的参与,又将使“对望:中意当代艺术展”更容易进入国际双年展这一秩序中来,其在意大利本土对规则的熟悉,显然优于我们,因而他们对展览所带来的软性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如此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由湖北大楚艺术机构来担纲,也更让我们反思多元渠道办文化所带来的灵活性、自由性与开放性。
第四点,“对望:中意当代艺术展”并不仅仅是围绕威尼斯双年展的一个展览项目,它将在意大利米兰举行中方艺术家展,而平行展结束后,该展还将移往中国进行巡展,同时意大利新艺术家的代表巴西雷也将来中国举办他的个人展览,而明年广东馆又适逢举行“意大利制造”之后又一个规模较大的意大利当代展。这充分说明了文化交流渠道的改变和文化交流的自觉意识。
第五点,威尼斯双年展再解读。综观历届威尼斯双年展,都是国家馆风光无限,但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变化,特别是信息社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艺术方式的变化,国家馆的影响正在逐渐被众多平行展消解。虽说国家馆并没有什么“罪”,所选择的艺术家未必就是最能代表参展国艺术发展状貌的艺术家,而平行展也未必在选择艺术家时能代表该参展国艺术发展现状,但耐人寻味的是,从“对望:中意当代艺术展”的主题阵容来看,“对望”意大利文对应的是“crossover”,是指不同的传统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比较、影响和渗透。
中意双方艺术家在当代艺术领域,如装置、影像、雕塑、架上艺术、综合媒材等方面展开了多角度、多元化的渗透和了解,虽说中方参展艺术家以湖北籍为主,但他们的国际眼光、全球视野、当代文化视角、本土文化情怀,特别是他们对当地社会的立场意识、批判精神、价值认同与意大利方面有不尽相同之处。
中方艺术家分三个重要层面。一方面以杨国辛、李邦耀、傅中望、袁晓舫、郭正善、肖丰、张展为代表,他们是在毛泽东模式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有着社会主义经验的文化记忆,个人的视觉经验和历史记忆相杂糅所开发出的社会主义经验的视觉表达方式,既展现出对历史的重新思考与反思,亦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切入。他们在再现历史的同时,亦再现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但他们又没有去还原历史,而是对历史去再发现与重新评价,实则是对历史的再创造,这又构成了与历史、文化、政治、集体经验与个人经验相交织的多重历史语境,进而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与文化现实,回应了中国当下的变化。另一方面,70后、80后的中方艺术家则和意大利参展的艺术家处于同一历史语境,即全球资本、资讯一体化这样一个现实。充斥这两代人之间的则是“再现代”或者用通行的表达“后现代”这一种历史情境。他们鲜存上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个体生存的焦虑构成其视觉表达的主要叙事路径,但弥漫其间的精神召唤、文化的重建与利用,特别是都市化进程中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惑,昭示出他们这一代新的艺术倾向和文化关怀。在他们视觉表征的背后,他们更强调自我话语系统的构建和艺术方法论上的原则精神,装置、行为、影像、图片、雕塑等非绘画因素是他们视觉表达的主要方式。他们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创造出一个个非现实的虚幻的精神世界,虚幻的现实,虚幻的语言,也印证了这代青年虚幻的生存方式,而这种艺术方式的变化恰恰又是由于大众文化兴起、公共图像时代来临、殖民文化、边缘与身份、女性艺术、种族与性别等后现代艺术命题所导致的艺术社会学的转向。透过青年一代的视觉叙事,不难发现,一个艺术新时代正在向我们逼近。
(本栏目图片由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大楚艺术机构提供)
责任编辑 吴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