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店那些事儿(创作谈)

2013-12-29 00:00:00刘鹏艳
阳光 2013年5期

有一段日子我特恍惚,心里头没着没落,不为吃喝的事儿,吃喝不缺;也不是穿戴的事儿,穿戴有款有型;家里头没有让我愁的;单位的事儿也不操心,但为嘛,为嘛我就不开心呢?后来我琢磨出一点儿滋味,似乎是因为——时间。我对于时间的那种恐慌以至于心惊肉跳,大概很少有人能明白,就连我本人也觉得有点儿莫名其妙。往往就在吃喝穿戴生活工作都没问题的时候,心里头无事生非,思前想后那么一阵,顿生恍惚之感。我想着昨天的事儿,但是人已经到了今天;我还没来得及把今天过完,内心却充满了对明天的焦虑。日子似乎过得颠三倒四七零八落,我打起精神整理了一下支离破碎的记忆和想象,结果就发现,真是有那么一种东西,专爱无事生非,扰乱了我的按部就班和有条不紊。

为此我痛下决心,要把它从根儿上挖出来。为此我写了《红星粮店》。

我不知道在《红星粮店》里,我有没有把这种东西完整清晰地挖掘出来,但我努力呈现了一种真实的无奈和坚忍。对于理想和生活的落差,对于世俗观念和生活情境的冲突,对于年轻人的世故和沧桑,以及上了一定年纪的人的天真与执着,我都试图予以表现。一种积极表达的热望令我激动,以至于写完这个故事很长一段时间,我还在咂摸其中的滋味。我当然知道生活的内蕴如此丰富,未必允许我有这个智商抵达它的本质。但它的幽深莫测同时暗示了某种潜在的可能,所以我坚持认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如我这样把日子过得颠三倒四乱七八糟的普通人,只要我愿意,也是有希望抵达某个深度的。这个向深度钻探的基础,建立在我有限却绝无副本的个体经验上。故事里的人物都是有根儿的,他们都在我的生活中鲜活地出现过、在我的记忆里顽强地存在过。我写他们,就好像是在复原一尊被时间侵蚀、画面剥脱的古文物。这种回首与埋首的姿态令我沉迷,我感觉自己终于抓住了时间,终于,狡猾的岁月被我牢牢握在手中,收放自如。因为这种美好的感觉,叙述也就成为一剂疗治的良方,使我因无事生非而恐慌的心重获安稳平静。

我小时候是在粮店长大的,对于粮店,我很熟悉。我曾经在两人高的麻包堆上飞奔,骑三轮儿,打油,看人晒面条,拿着鑱子到处捅米捅面……但直到下笔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并不真正了解粮店和粮店里的那些人。是的,那个时代我经历过,但那是一个小孩子的经历,大人们觉得很难过的事儿,我通常觉得特好玩儿。所以在《红星粮店》里流动着某种童趣和异质性,这一点我觉得是意外的收获。

我父母是粮食系统的双职工,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着实令人骄傲。我的小学老师们经常和蔼可亲地找到我,拜托我妈给她们买米买面,我觉得特有面子。可是后来粮食企业却衰颓到让人不忍卒睹的地步,真是时移世易沧海桑田。今天我们这座城市已经没有公家粮店了,所有关于粮店的故事都成为一种记忆,这使我的故事有点儿像泛黄的老照片,特别适合那些愿意怀旧的人。作为粮店里长大的孩子,我觉得我有责任写这么一个故事,献给我父母那样为国家的粮食事业奉献了一生的平凡乃至潦倒的人们。向他们致敬,虽然被时代的脚步踩成了烂泥,但他们依然凭借着朴素的信念和弱小的力量在这座城市顽强乐观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