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

2013-12-29 00:00:00徐玉童长飞
计算机教育 2013年10期

摘要:针对嵌入式系统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分析嵌入式系统课程的特点与教学现状,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提出实施以学生为主的“做中学”学习模式,基于工程实践案例课内外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分析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写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核结果。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CDIO工程教育

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在工业控制、交通管理、智能家居、环境监测、信息家电、网络通讯、安防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物联网的发展给嵌入式技术提供了新的应用领域,物联网所需设备将达1012数量级,其中绝大部分设备将由嵌入式系统实现。可见未来对于嵌入式系统开发人员的需求非常大,因此,改革嵌入式系统课程使之适应就业市场需要对于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根据应用型本科嵌入式系统课程的特点,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嵌入式系统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并开发相应的实践教学设备,以满足培养嵌入式应用、开发人才的需要。

1 嵌入式系统课程的特点与现状

1.1 嵌入式系统课程的特点

1)实践性。

嵌人式系统面向应用进行软硬件协同设计,这决定了嵌入式系统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偏重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因此,实践教学是嵌入式系统课程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重理论而偏实验的教学将是纸上谈兵。

2)综合性。

嵌入式系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涉及数字电路、模拟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信号与系统等多门前导课程,并通过应用可关联到机电、控制、网络等专业相关的课程。因此嵌入式系统教学需与诸多课程相融合,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发展性。

嵌入式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需求也不断变化,这要求嵌入式系统课程密切跟踪嵌入式技术与应用的新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

1.2 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嵌入式系统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尚无统一规范,各高校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或注重概念性、基础性的入门教学,或侧重ARM体系结构、指令系统,或偏重嵌入式操作系统,以Linux或uC/OS-Ⅱ的基本原理为主讲内容,这样的内容安排与嵌入式系统以应用为中心的特点难以相符。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学科与专业基础知识,更应具备很强的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显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这类人才的培养需要。

温州大学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这就要求嵌入式系统课程需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将传统的强调理论化、知识化的教学思路,转变为面向应用,强调工程实践训练,重视培养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学生从事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 CDIO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改革

CDIO代表构思、设计、实现、运行,以产品从构思、研发、运行到废弃和再利用的全生命过程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具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符合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针对嵌入式系统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对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主动学习方法将重点放在让学生致力于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在课堂上我们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先给学生演示工程实践案例的运行效果,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系统的功能需求与实现系统所需的技术,最后将相关内容分解进行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转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将以教师为主的“听中学”消极学习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做中学”主动学习模式。例如在讲解嵌入式操作系统时,以物联网嵌入式网关的开发为目标,通过对功能需求、系统组成的讨论,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学习Bootloader、内核与文件系统、驱动程序、Socket网络通讯、串口通讯、嵌入式Web服务器与CGI编程、QT图形界面的知识点,最终实现系统。实验分3个层次进行,第1个层次,与Bootloader、内核与文件系统、驱动程序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验证性实验,在理论课堂上边授课边验证;第2个层次,与Socket网络通讯、串口通讯、嵌入式Web服务器与CGI编程、QT图形界面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综合性实验,在实验课上由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实验都涉及验证性实验的内容;第3个层次,要求学生综合所有实验内容构建完整的物联网嵌人式网关。学生在验证性实验、综合实验与实验考核中逐步获得成就感并建立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2)实施课内外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嵌入式应用开发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理论指导下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工程技术参与工程项目开发与设计的能力。显然传统课堂“理论+实验”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此类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我们尝试实施由多个课内外环节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综合实践技能及应用创新技能。其中理论与实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由工程实践案例驱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培养基本实践技能;课程设计以大型的综合实践项目巩固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培养综合实践技能。如图1所示。学生课题和开放性实验项目面向对嵌入式系统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科竞赛主要参加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和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巩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创新能力;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开发能力与应用创新能力。

3)建立工程实践案例库。

工程实践案例库是实施工程教育的基础,随着嵌入式技术的发展,工程实践案例库要不断地更新与完善。案例库建设以教师和学生为实施主体,一方面,教师通过自身的科研项目、对企业进行的行业调研、挂职锻炼及产学研过程。沟通跟踪技术动态,并从中提炼工程实践案例;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企业实习和就业后的反馈充实案例,不断地对工程实践案例库进行更新和完善,使教学能跟上嵌入式系统行业的最新技术动态。目前我们已建成韵工程实践案例主要有物联网嵌入式网关、温度控制系统、散热控制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家庭气象站、三维固态电子罗盘、运动检测系统、四旋翼无人飞行器等。在物联网嵌入式网关案例中,我们以武汉创维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JX2410 ARM9嵌入式实验箱为硬件平台,通过串口采集MicaZ无线传感器网络汇聚节点的信息,将网络各节点的信息显示在彩色液晶屏幕上,并构建嵌入式Wcbserver,通过CGI动态网页技术将采集的传感器信息发布在网络上。

4)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结合。

在实际应用中,嵌入式系统要与上位机或其他设备相结合构成完整的产品,因此在工程实践案例建设中我们要注重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结合。例如在温度控制系统案例中,强调与桌面应用程序开发及数据库相关课程的结合,要求学生实现上位机的监控软件与过程数据在数据库中存储及可视化查看;在家庭气象站中,则要求实现Android智能手机与嵌入式系统的网络通讯。

5)改进考核方式。

对于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已不适用,我们采用以综合设计作品为主的考核方式,以学生的课堂研讨表现、综合作品实物演示效果、作品设计报告、答辩表现为依据,通过综合评判给出课程成绩,使成绩能合理反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写作能力、口头表达及人际交流能力。

3 实践教学设备开发

实践教学设备主要采用、ARM技术的神州Ⅳ号STM32开发板,我们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配套模块,以满足工程实践案例教学的需要。

1)加热与散热模块。

该模块由NTC热敏电阻、大功率加热电阻及带转速反馈的直流风扇组成,可实现温度测量、加热控制、风扇转速测量与控制,涉及AD、定时器、PWM、ICP等基本知识点,主要用于温度控制系统和散热控制系统的案例教学。

2)环境传感模块。

该模块由SHT11温湿度传感器、BMP085大气压力传感器、夏普GP2Y1010AUOF灰尘传感器、光敏电阻、雨量传感器组成,可实现相应环境参数的测量,涉及GPIO、12C、AD等基本知识点,主要用于环境监测系统和家庭气象站的案例教学。

3)运动检测模块。

该模块由L3G4200D三轴数字陀螺仪、LSM303DLHC三轴加速度/地磁传感器、uBloxNEO-6M GPS模块组成,可实现角速度、加速度、地磁场、速度、位置及时间的测量,涉及SPI、12C、UART等知识点,主要用于三维固态电子罗盘和运动检测系统的案例教学。

此外,作为终极挑战,我们还开发了由STM32F103微控制器、ADISl6405惯性传感器、Novatel OEMV GPS、SRF02声纳高度计、CC2500无线模块及相应机电模块组成的四旋翼无人飞行器,用于学生科研课题的实施。作为教学平台,该飞行器可有效综合单片机、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信号与系统、程序设计等多门课程,促进学生系统观念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如图2所示。

4 结语

通过从以教师为主的“听中学”消极学习模式到以学生为主的“做中学”主动学习模式的转变,加之基于工程实践案例的课内外紧密结合实践教学的实施,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升,从学生科研课题、学科竞赛、毕业设计以及嵌人式系统开发相关的就业情况来看,课程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相信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