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鸿冰:#胸怀与自信#很多人都把同行视为竞争对手,老死不相往来,其实上帝让我们在同一行业相遇真是缘分。如果一交往甚至看一眼能把秘密都偷走的话,那真是廉价的秘密。真正的秘密是你的胸怀与自信,聪明的人不会学别人,智慧的人更不怕别人学,竞争不是你死我活,是看到对方的优秀。
@吴健民:迪拜航空空姐别有风格,一条白丝带就把自己区分开来。其实,所谓民族的特点不用太多,有一点风格就差异化了。我们天天喊国服、喊民族,在现今全球趋同化大背景下,越想什么都有民族性,反而很难民族性。找到一点真正民族性特征并坚持就足够了,而坚持需要的是民族的自信,而非你的特点石破天惊。
@俞雷:营销的本质不外乎两点,品牌和渠道。如果无法做出让人膜拜的品牌,就要做出有强大控制力的渠道,而渠道控制力的本质是掌握对最终用户的销售与推广方式。所有在行业脱颖而出的品牌都是率先掌控了这一点,而越是竞争激烈的行业,也越会在这个点上进行竞争。
@王建四:优秀的店长在业绩不佳时,他们常看着镜子,深深自责,承担所有责任。而失败的店长在成功时看着镜子,居功自傲,业绩不佳时则向窗外看,埋怨别人这里没做好,那里没做到。
@韩秀超正见品牌:营销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价格体系,从生产成本开始,到工厂毛利、批发毛利、零售毛利,再到零售价格。各级的毛利水平相当于分蛋糕,谁都想多分点,但核心还是要尽量把蛋糕做大。如何做大,无非是品牌向上走、价格向下走,当然价格向下走要特别慎重,不是价格越低越好卖,把握价格杠杆的度需要经验。
“微”论坛
品牌力为何缺失?
日前,美邦董事长周成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服装零售行业目前最核心的危机不是库存,也不是互联网,而是品牌力的缺失。而美邦的库存背后并不是供应链出了问题,而是源于美邦的多品牌战略。此观点再次引发关于中国服装业所处困境的深入讨论。
@张涛anta:根本问题不是什么商业模式也不是品牌,做企业是弹钢琴,不是一个环节强就能做强,运营、制度流程、执行力等管理基础才是根本。长期的高毛利使得服装企业沉迷于粗放型增长,缺乏毛巾里拧水的管理力,闭眼都挣钱的时候过去了,补课的时候到了。
@张炳良:服装品牌库存的根源不是多品牌的问题,而是制造库存的产品策略和店铺零售的机制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旧库存末消化,新库存又来了。
@服饰销售管理王联国:设计、生产、销售3个环节脱节,互不承担责任,是产生库存的重要原因。设计部设计出来的产品,销售情况和收入无关;销售部把产品批发给一二级代理商,收入和订货额有关系,和库存无关。收入和工作无关的时候,是产生负能量最多的时候。
@马岗服装观察:两年前我曾说过,以耐克为代表的轻资产运营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中国服装品牌了。同样,也不能复制快时尚模式,中国品牌有自己的特点。
@三福西南区黄福明:落地,聚焦,务实。“品牌代言人+批发+加盟”的光辉岁月已经逝去。美邦全国数千家店就是最好的代言资源,把每一个门店真正做成品牌与顾客的触角,回归零售,回归经营。
@吴志永ulink:品牌力的缺失不仅会影响对经销商的号召力,而且会造成消费迷茫,品牌同质化,很难建立起消费者的消费逻辑,最终造成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没有唯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