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三届第三次理事会上,王天凯会长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当前,需要清醒认识的是行业现已从规模数量增长阶段,实质性地进入到深度转型调整周期。正确认识国内外宏观环境及国内政策对行业影响,客观、全面把握形势变化对行业发展要求,着力在重点环节寻求突破,加快促进行业的转型升级已经十分紧迫。
未来行业的发展核心是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放眼行业,转型升级深入人心,无论是地方政府、纺织企业还是专业市场,加快调整促进升级已成共识。在日常的采访以及稿件中,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等字眼的出镜率极高。但从一些地方和企业的实际做法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他们对转型调整的认识或许还并不是那么深刻,喊口号、做样子、持观望态度者大有人在。
王天凯会长的定调无疑为这些企业敲响了警钟,也为行业今后的发展确定了方向。不仅要转型调整,而且是深度转型调整,方向的确定来源于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中国纺织行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目前确实已进入一个转折期,或者称之为“拐点”。国际形势充满变数、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节能环保压力更加突出、国际竞争对手日益强大,这一切的挑战,无不倒逼行业企业加速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依靠规模数量增长的道路已经走到尽头,行业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就必须注重质量效益,深度转型调整。刚刚结束的春季三展对此有着充分的体现:纱线展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低端纱线品种全、数量多、价格低,我们的企业如只靠价格与他们竞争只能死路一条;面料展上,节能环保产品大行其道,“绿色面料,美丽中国”的理念深入人心,企业只有不断开发新品,紧跟潮流形势才能异军突起,长盛不衰;服装展上,品牌企业无论是形象定位、设计款式,还是营销模式、渠道拓展都在进行不断创新,追求质量、追求效益,已经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
认识决定行动,当前一些地方和企业已清醒认识到了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并已付诸积极的实践。笔者日前随中纺联调研组赴浙江和广东调研,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地方和企业加快调整、谋求转型的决心和行动。浙江绍兴、广东西樵等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引导企业加快产品创新、品牌创建和节能减排,行业深度转型调整之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稳健。在企业内在需求与环境倒逼作用下,浙江红绿蓝、丹鲁依、新澳,广东互太、致兴等企业认真思考,直面挑战,加快创新,转型升级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调整升级贵在行动,早行动,早获益。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愿行业企业紧跟形势,加大步伐,在深度调整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再创佳绩。